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1400字

(2019-09-02 14:01:30) 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400字

年华易逝,知音难觅——《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最近听蒋方舟一个音频节目里推荐这本大名鼎鼎的《查令十字街84号》,赶紧一睹为快。

美国女作家海莲,丈夫死于二战,她生活窘迫,靠写稿为生。海莲酷爱阅读,但苦于很多书籍美国本土找不到或价格昂贵,这对嗜书如命的她来说无法容忍。有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了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一家书店的广告,如获珍宝,于是她给书店写信,希望能帮她找一些二手书,书店老板弗兰克也是爱书之人,于是极力帮她寻找并回信告知。谁知两个人一来一往,竟然书信往来二十年。这本书就是海莲和弗兰克以及书店员工的书信集。

看完这本“爱书人的圣经”,被书里的几种情感触动。

一、古老表达形式——书信。如今的人很少写信了,但我认为信笺曾是过去几千年人们维系情感温度的“暖心剂”,那种精心酝酿的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在岁月长河里给人们以慰籍。一封封小小的信件,承载着海莲与弗兰克相隔万里的浪漫书缘,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彼此欣赏。书信是最真实质朴的表达,《三诗人书简》里,茨维塔耶娃围绕在两位师徒诗人中不可自拔,三人留下的信笺让人唏嘘不已;《情书》里,极致的暗恋多让多少人被感动的潸然泪下;还有王小波和李银河二十多年的书信羡煞多少眷侣,被传为佳话。想起多年前的学生时代,每次写信时的小心翼翼,拆信时的欣喜若狂,都已镌刻在时光里。微信时代,复制式表达和快餐式阅读取代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已很难体会到那种书信中散发的细腻与真实,那个时代早已远去。

二、生命里的尊重和给予。60年代的英国战后重建,经济衰落,而依靠稿费糊口捉襟见肘的海莲却多年一直给书店的员工邮寄生活物资,与每个员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未曾谋面,“我愿把最好的与你分享”。书店员工们也在信中表达了强烈的感谢之情,并多次邀请海莲到英国游玩,甚至给她安排好了所有一切,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在人世间弥足珍贵,也是打动我的地方。

三、爱书人渴望的灵魂伴侣。海莲是个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字里行间透着风趣,豁达,率真,善良,没有一丝知识分子的沉闷和呆板。她对待书籍的热爱,令浅薄的我汗颜。她每次收到装订精美的图书都视为珍宝,写信大加称赞,收到不满意的书也不忘给弗兰克发发牢骚。弗兰克,一个略显古板、学识渊博的已婚男子,始终对海莲毕恭毕敬,尽管,我觉得他们之间多少有点柏拉图式的爱恋,但更多的是灵魂深处的莫逆之交吧。《岛上书店》里,AJ也是个爱书人,米莉亚的出现让意志消沉的AJ重新焕发,悟出人生真谛。而《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的出现,让弗兰克生命里有了终生灵魂伴侣,人世间大概只有他最了解海莲的兴趣品味。1969年,他走完人生旅程。年华易老,知音难觅,我想他的生命一定也因海莲的存在而更充实有趣。

四、人生旅途,充满错过。书里提到,受店员和弗兰克多次邀请,海莲其实一直很期待去书店看看的,可惜人生无常,她先后因为搬家和牙病花光了积蓄,伦敦之行成了一个遗憾,而书店也历经变迁。我觉得,有些遗憾也是一种美好,既然没有相见,不如怀念,这种怀念,比相见更厚重。人生就是不断错过,但曾经的美好却早已印刻在你某个记忆盒子里。海莲的《查令十字街84号》于1970年出版,1971年她踏上飞往伦敦的航班,终于来到魂牵梦系的Marks&Co书店,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弗兰克已不在的书店。夙愿已了,却物是人非。那一刻的她,又是何种心情?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