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7 11:11:29) 读后感 -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000字
曾经有人跟我说,人们都有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对于曾经历的丑陋、伤痛,会选择性避过,或者干脆遗忘。而心理治疗师最痛苦的是不能避开生活丢弃给他的臭水坑,唯有跳进去,一点点的剖开、分析、解读,涅槃后自救,方能帮助别人。我想,严歌苓的文革题材写的动人,许是因为她曾经历了那些,回首时,用作家的敏感纤细重新进入那个年代的“我”和“我们”,然后用文字作刀,才能直刺你的心脏。
郝淑雯对穗子的背叛,林丁丁对刘峰的背叛,拖鞋大队对小顾艳、耿荻的背叛,甚至于穗子对外公的背叛……背叛,背叛,在那每个早晨都会发生伟大背叛的年代,行动总活在意识思维前面,可这意识竟迟到了这么多年,那时候的人多可怕呀,即使是一个孩子,都那么懂得利用他人的痛楚。
时间一直推着人往前走,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曾受到的、或是施加给别人的苦难都会过去。可是真的能过去么?刘峰的假肢、小曼的分裂,仅仅是痕迹,仅仅是曾发生的事件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就跟郝淑雯一样,早就以为自己跟受害者坦诚并受到了原谅。怎么就能那么轻易地原谅自己呢?是时代的错,大家都那样啊,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不应让某一个人接收审判……是这么跟自己和解的么,可为什么何小曼,那么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却最能珍视善良。但不和解又能怎样呢?内疚么,那是最无用的负面情绪呀,忏悔么,跟郝一样,信佛,借助神明的力量解脱,可此世尚未活明白,又如何修来世?那如何,问我,我也不知道,又何必操心,人们总能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式。
或许,人类的天性就是害怕孤独,哪怕是流落荒岛的鲁冰逊,也愿意冒着风险,和星期五相依为伴。人在群体中,不愿孤独意味着争取不孤立,那只有融入集体,一旦融入,便没了自己的思维,好像跟着集体一块死也能认了,甜头成了所有人均分的苦头,幸运成了绝大多数人相加的不幸。可这种集体的无意识狂欢不是哪个时代的特性,是人类发展的共性,那个年代的愚昧、荒唐过去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又有多“文明”?《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校园霸凌,不也是一场集体谋杀么?
我庆幸,还没有对这世界爱不起、恨不动,我还是喜欢捕捉人性一丝一毫的温暖,然后将它无限放大,笑着对自己说:“看,还是好人多吧”。就像穗子生命中那个打篮球的阳光少年,就像陪伴刘峰走过最后一程的何小曼……
真正的乐观不是挡住眼睛不看悲伤,而是身处黑暗,依然看得见光,但愿我们永远心怀善良,清澈明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