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_3500字

(2019-09-23 20:16:10) 读后感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3500字

琢磨了好久终于写下了这篇书评,其实初读本书并没有预想中的好看,直到后来才被书中的情节和情节所引发的思考所吸引,一步三回头,反复咀嚼下我想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应该用心整理下自己的收获:

一、参考系和自身亮点

相比于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本书在人物刻画的功力上稍显逊色,尤其是对于第一把手沙瑞金,这个全书中最具智慧的人物有时简单的像一个旁白。而相比于黄晓阳的《二号首长》,本书在情节设计上远不如黄的著作那般行云流水,尤其是高小凤这一人物的设置和出现有些突兀,为了全书最后的高潮预设人物有些弄巧成拙了。但本书自有的亮点就是把近些年出现的腐败现象和其背后涉及的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整合到了一起,却并不显得凌乱。


二、书中的线索

(一)主线与两本书

在我看来,书中的两条主线分别是制度反腐和人性的堕落,这两条线互相影响,交替上升,铺陈出最后的结局。

侯亮平在反腐的斗争中反复提到了样板戏《沙家浜》选段《智斗》,而这幕“垒开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剧中便涉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比如省委书记的“沙家帮”。

高育良最终的堕落是因为高小凤对《万历十五年》的钻研,而这本书所涉及的更多是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引出制度上的思考,其最核心的叩问直指人性与制度设计相冲突这一关键。

(二)三个核心问题

在我看来,全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情节发展是问题的铺垫同时也在提供观察问题具体到个人时是什么样子。

沙瑞金之问(制度):谁来监督一把手?

李达康之问(当下):拒绝懒政用心工作为何成了腐败的保护伞?

侯亮平之问(核心):“发如韭,剪复生”,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身所处的大病灶?


三、书中情节

(一)人物白描

1、沙瑞金(政治的艺术):

书中有段侯亮平的看法最具代表性:

“沙书记就像出世高人,拿一根树枝便是无敌利器。更重要的是,领导的话语传达出一种信息,侯亮平心领神会,他们是一类人,有着同样的家国情怀。”

这种共同的情怀奠定了全书的基调,而他手中四两拨千斤的树枝便体现了政治的艺术。

他用他的树枝微妙的表达着他的想法,引导着事物的发展。

他对制度造成的权力任性深有体会,大胆启用易学习,这对于李达康来说是监督、是牵制更是保护,这之中有他对李达康的认可,对制度习惯的担忧,更关键的是这一手抓住了日后全省工作的关键:注重成绩的干部选拔、权力行使习惯的变更和控制核心人物从而预防腐败再度发生。

他深谙以退为进之道,唯其能忍,故慢其心别做缓图。正是他对于侯亮平问题的让步以及提出了让其返京的建议,让高育良自以为得计的同时也悄悄地让更多的涉案人员放松警戒、自投罗网。

2、高育良(理想的腐化):

他是全书最复杂的一个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却直到最后仍未对自己的问题心有悔改。

道德的外壳与绝对的正确似乎远比内心的诘问和反躬自省来的重要。

自我认定的原则不知何时已让他对社会认定的原则产生麻木。

他养花草陶冶性情,辛勤耕耘下把他的政治生活打扮的花团锦簇。

君子不党、门生得意、模范夫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

直到那一天,自己的得意门生要亲手打碎这桩塑像时,未等侯亮平动手,磨刀霍霍心狠手辣时那幅假面已悄然跌落在了地上,摔得粉碎。

我想,他应该深知自己所犯的错误,曾经三尺讲台上的意气风发,曾经对公平自由的热烈追逐,曾经对门下弟子的殷切教诲都应让他远比别人更懂得责任与担当。

我想,他的选择是因为他把“名”看的比一切都重。

他的学生不懂他,层层紧逼,迫使他用自己最害怕失去的东西惩罚了他。

他的妻子懂他,逆来顺受,两人一同分享了彼此最在意却又是相同的那样东西。

“翁师傅,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

3、李达康(制度的任性):

全书刻画最好的一个人,当下热议最多的一个人,也是古往今来尤其是作为时下“能吏”较好样本的一个人。

他公正廉洁、坚守原则、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把理想写成锦绣文章,绽放在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

他顾国却不顾家、激进且不听劝、家人离心、同僚离德,这一切让他的事业仿佛成了一棵被蛀空的大树。

从丁义珍到张树立,两位同僚一前一后的相继落马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无法理解自己公于忘私、兢兢业业却换来老班长易学习的声声质疑,孤独和委屈最终化成了一声怒吼。长叹一声,他似乎正在写着哈耶克的那本书—《致命的自负》。

“李太医,有些话,我当着他那些做官的朋友一句也不会说,你是个不想当官的人,我只跟你说。一个人如铁了心想当个好名声的官就不应该娶妻生子,更不应该有父母在。有父母也不会尽孝,海瑞就是这样,不孝的人!”

那一代,尊崇公而忘私。

这一代,追求个性解放。

这一切的现象取决于彼时的价值观,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背后都需要有自己的情感释放。

我想,每一代人都需要人性上的体谅,事业上的责任心和对身边的温暖并不矛盾,对么?

4、侯亮平(法治的捍卫):

全书最没有瑕疵的人物,唯一对不起的就是陈海的金鱼了。

他有情怀且正直,这让他在沙瑞金身上找到了共鸣。

他奉法而不畏权,当因抓欧阳菁而面对李达康及他所代表的权势时,他无所畏惧。

他重情重义,老同学陈海的重伤让他痛彻心扉。

这三者变成了三发子弹,重重的打在了那个手拿真枪,自己曾仰望过的师兄心上。知音难遇,偏你我势同水火。

“同伟,以后咱们还能像今天这样亲密无间吗?”

5、祁同伟(权力的异化):

他的一切行为与思考的出发点是他的前程,似乎除了秦老师和高小琴,其余的一切人对他来说,只有有用和没用两种。

他和他的老师一样,为了最后的遮羞布不惜一次次向自己的手足狠下杀手。

他似乎远比他的老师狠毒,这或许和他的职业有关,但我想这狠毒播种于对梁璐的那一跪,开花在遇见高小琴的时分。

他和他的老师又不一样,因为最终那颗子弹射向了自己而不是与他惺惺相惜的师弟。

“猴子,你太聪明,我下不了手。”

6、陈海与陈岩石(原则的坚持):

这两个戏份不多的人才是全书的关键,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信念,最终使得“打虎”大收全功。

陈海或许不如他的父亲坚定,但每当遇到关键问题时,父亲的责任感就在他的心中激荡,让他作出抉择。

陈海的伤,让侯亮平空降某省,揭开了反腐的大幕。

陈岩石的死,最终扳倒了高育良的那块靠山石,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也给出了作者对于书中三个设问的解答。

(二)爱情与事业

她们的爱情影响着他们的事业,他们的事业依附于她们的爱情。

高小琴、梁璐与祁同伟。

欧阳菁与李达康。

吴慧芬与高育良。

钟小艾与侯亮平。

梁璐让他放弃了原则,高小琴让他在权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欧阳菁因他对事业的专注彻底寒心,直到最后仍不忘利用他一把。

吴慧芬与他各取所需,夫妻间的无间道,情放下了,名却未放下。

唯独钟小艾,患难处见发妻如斯。袍泽背弃,身陷囹圄,还好,有你。


四、制度上的思考

(一)乱象

本书最难得的地方恰在于此,当下反腐所见的种种“官场现形”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为求政绩冒进的赵立春、倚仗父势的赵瑞龙、顶风作案的张树立、利欲熏心的祁同伟、因色失德的高育良。

(二)谁来制约一把手?

易学习最终未能说服李达康,而沙瑞金同样选择了用权力而不是法律撕开了工厂的封条。

我国现有的机制设计让每个人行使权力具有惯性,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权力的任性。

《韩非子》一书中谈到过法、术、势三者,其中的势就是权威的基础。

秩序的建立需要依靠“势”,权威愈加集中与统一越能保证“法”和“术”行使的高效。但像《万历十五年》里提到的,皇上所代表的皇权更多的被赋予了神性而不是人性,在理想的力量平衡中他更多地被当成了一个机构而不是一个具有感情的人。

我想这就是制约最大的难题。

限于眼界和目力所及的范围,我无法给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我知道贸然提出自己的见解只会招致无谓的争论。

但鉴于当下所见所知和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我知道制度设计是基于对人性的考量,集权自有其优势,分权亦有其优势。

人性本就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制度同样也是。

模型可以提供理论上的分析和学理上的探讨,而政治在具体生活中却是人情世故,而人情世故又岂是文能尽言?

所以我把我的观察写下,把我的困惑留下,它会让我一直保持敏锐的关注与积极的思考。

(三)我们所处的时代

书中的最后,一个工人阶级出身的老党员迷迷糊糊的走上了大街,走到了象征权威的政府部门前,稀里糊涂被推举成了代表,去申诉工人们的权益。

他困惑,工人阶级与政府机构的和谐相处似乎还在昨日。下一代却从合作沟通走向了对立请愿?

其实远不止这些,下情浮躁的同时,书中也举了上意的不作为,孙连城和他分管的信访部门就是极好的例子。

不得不说,情怀仍在,但我们的权威在流失。


好在,陈岩石给出了作者心中的答案“我们的党,终于醒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