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100字
(2019-10-23 20:36:06) 读后感 -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100字
我最近看书有个习惯,看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不想看。也许是一旦熟悉了书的叙述方式和主题,就不再有兴趣看下去。这本书也是这样。
没有五星是因为后半部分不喜欢看。不过还是耐着性子把后二百页读完了。
前半部分看得很入味,让人又笑又哭。有趣极了。老詹去世那段掉了一脸泪。
后一截让我感觉它真得是个“小说”,离生活很遥远。它为了对应“一句顶一万句”,把一个人写成为了一句话抛家舍业,四处奔波,四处寻觅,去找他未曾谋面的姥爷,又去找他露水情缘的情人。当然其实不仅仅是为了一句话,更是为了心底的那份安稳和归宿。这个姥爷与他母亲还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他母亲相处了一段时间的后爹,并且在他母亲五岁时就把她弄丢了——很绕口哈。
我觉得一个中国农民是不可能这么“乌托邦”,我脑海中的中国式农民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忍辱负重,一辈子辛勤劳作。即使他的生活需要“空”,(喷空的空),他也没有勇气抛弃生养他的土地,去四处流浪。他只要脚下踏上一方土地,不到山穷水尽、万不得已,他就不想离开。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后一截不现实,写得很仓促,失去了书的前半部分那种接地气又冷清的幽默感。
也许觉得后半部分不现实,还是因为细节描写得不够。写得太急了。急于点题,急于结尾。
书的前半部分让我觉得惊喜。好久没看当代小说,这本书又让我回到了小学三年级那个下午,那个阴天的下午,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沉浸在贾平凹的商州、满月里,好似躲开了整日枯燥的作业,躲开了略显孤单的童年时光。
后来一直到长大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忙于考试考试考试,急于取个好成绩好成绩好成绩,迫切于找个说得上话的知己,窘迫于自己成长路上扎眼的孤单寂寞冷,以至于我的心迷失了自我,我再没能找回那个三年级飘飘荡荡的下午,那个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的下午。
为什么是悲观?因为那个三年级的我正处于生活的变化期,成绩变差了,失去了好朋友。所以才会以不符合孩童的沉稳(重)心态去读贾平凹的杂谈。又为什么乐观呢?因为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我又变得自由自在,又找到了沉静的快感。
直到最近,接近而立之年,走了许多弯路,我才发觉我渐渐又找回一点自我。所以看了这本小说,不为所谓的提升思想境界,也不为什么成长,什么也不为。要说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有趣,为了生活不仅仅是功利的,为了生活不仅仅是生存。
这本小说里,所有人活着,都是为了一个“说得着”,这是他们唯一的快乐。只要能找到一个说得着的人,就值了。
我也曾为没有一个说得着的朋友,而岌岌不安。现在嘛,不再不安了。因为我不觉得孤独是可耻的。我觉得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并且我也不孤独。有家人有音乐有书,生活既有眼前的踏实温暖,又有诗和远方。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