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_1400字
(2019-09-19 17:26:49) 读后感 -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从很久之前就开始读了,直到今天才读完,之前觉得书中情节实在是太没有吸引力了,但读完之后,产生了另一番感悟。
布鲁克林是纽约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当然,人口最多这个形容也表明了它是一个贫民区。在这个区里,混居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曾经出现过众多名人,乔丹、伍迪艾伦、泰森……以及本书的作者贝蒂。因而被称为杰出人士和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
在我看来,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传递了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主题——教育。尽管弗兰西一家穷困至极,食不果腹,但母亲凯蒂任然按照她母亲的话每晚睡前和孩子们一起读《圣经》、莎士比亚,外婆玛利亚只字不识,却让三个女儿上了小学,凯蒂谨遵母亲教诲,把接受教育当做培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哪怕穷得几天吃不上饭,也要坚持让孩子们学钢琴,对教育的执着是这个家庭不变的信念。
对于教育孩子,凯蒂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当她发现弗兰西穿舞女黑裙时,她没有反对,当她发现尼雷抽烟时,她没有反对,当孩子们开始尝试喝酒,她在圣诞节那天为他们调了一杯白兰地。正是因为她没有横加干涉,反而让孩子们“恶作剧”的想法落空,意识到自己从外界看到的那些坏孩子的标志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当他们真的试过了,他们对那些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此终止了。
诺兰先生显然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他是一个疯狂的梦想家,他总是待在酒吧,喝得烂醉回到家,他像个孩子不能忍受也不能承担一个家庭带来的责任,他通过醉酒来逃避这些,他每天打扮的衣冠楚楚的出门,在酒吧里享受着他虚幻的人生。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不爱这个家,他依然深深的爱着凯蒂弗兰西和尼雷,还有他没能看到的小女儿劳瑞,他去世半年后,弗兰西在毕业典礼上收到了爸爸的花的时候,弗兰西哭得一塌糊涂,那是爸爸在说,我走了,可我依然守护着你。他深爱着凯蒂和孩子,他爱尔兰血统里真挚热烈的感情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
还有一个让我为之震撼由衷佩服的观念,不管他们遭遇到什么,都会勇敢地站出来说:“我想,这是个自由的国家”,当弗兰西被孩子们排挤要把她赶出他们的“场地”的时候,她仍然站在他们当中,她说这是个自由的国家。当凯蒂抢走女友的男朋友被质问时,她说这是个自由的国家……因为这是个自由的国家,所以我想在哪里就在那里,因为这是个自由的国家,我可以想爱就爱想任性就任性,多好。有人说没有道德约束的自由是毒瘤,有人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不是这样的!不要信他们的!我想自由这个词被创造出来就是要独立于各种限制之外的,如果还是有限制,那要自由做什么,如果你心里满是道德仁义,法律条规,那自由与你压根没有任何的交集,因为我想要自由,所以我可以摆脱任何限制,你说的代价,无所谓我不在乎,被世人指责也好,被囚于牢笼也好,起码我内心仍然坚信着我是自由的,这就够了。
可能有人说,你说自由你可以去杀人吗?可以去危害社会吗?你打着自由的幌子就是自私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感受!这就是最最狭隘的那种人,我爱自由的同时我也可以爱着这个世界,我不会伤害别人是因为我爱着他们,不是因为所谓的道德仁义不是因为我怕受到惩罚。而你才是那个自私的人,你才是那个一旦拥有自由就要杀死自己对立面的那种人!你对自由的理解简直侮辱了自由这个词!
哼![右哼哼]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