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_1700字

(2019-09-09 10:47:15) 读后感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700字

这是本论说类实用性书籍,本书可划分为读书方法论+拆书这两部分,拆书占据本书绝大部分篇幅,作者以自己独特视角解读建立思考、工作、创业、生活、时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作者怎么抽出时间读书,怎么读的。旨在让读者学会“高效”读书,这里的“高效”,指读书时间、质量上的高效。

一、时间高效(更针对生活)

(一)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

比如挤地铁的时间,吃饭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思考一些问题。

(二)金钱换时间

①有时坐地铁可能更快,但人太多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打车可以得到休息,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②对于一些不能提升自己能力的“苦力活”可以外包出去,这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创造更有意义的核心价值。

二、质量高效(更针对读书)

(一)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对某一类书认真读,大量读,目的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二)提出问题

对一本书提出的问题越多,越能理解一本书。读书四问只是对一本书最基本的,总体性的评价。还应该更细化更具体的提出问题。

(三)输出

看书是输入,经过整理将知识点分类,放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输出!

写书评、做笔记都是一种输出,但不见得全是自己的,那怎么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这里有个评判标准。反反复复的讲,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这就可以认为知识成为自己的了。

(四)思维导图

边读边画思维导图,易于抓住一本书的脉络,提高总结效率。

(五)框架读书

每类书都有相应的拆书模式,这里介绍几种

框架一:针对人物传记

1.介绍作者

①针对作者:社会地位、人生重要经历、此书写作时间、目的

②针对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特点、弊病

2.分享精彩片段

①针对片段,联系自己的经历;

②针对事件,介绍引起事件的要素,作者的思考方式,解决办法,最终结果

3.最后总结本书的价值

本书适合的人群、所涉及领域的深度。

关注:

①作者成功前的积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

②成功后的语言,光环效应、不得不说、发自肺腑


框架二:针对实用类的

1.主旨,想要解决的问题。

2.现状

3.问题的原因

4.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出总结句,解释“总结句”,写我认为的可行性(包括弊端、共鸣)

5.联系自己,我会如何解决?


框架三:诗评

1.背景介绍2.基本信息3.表达感受4.陈述支持观点的依据5.客观对比


框架四:一般

1.背景介绍

出现的现状,产生的问题。如大众普遍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作者的问题。

2.知识点介绍

介绍某些概念、定义,简单案例,分析利弊,启发

3.知识点应用

结合自身,列举自己的经历,用书中的方式分析。

4.总结反思

(1)对于作者的观点,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是否可以升级做得更好?

(2)对于自己,以前为什么没处理好?你觉得以后可以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用到新学到的思考方式?


框架五:作者介绍某主题的套路

①出现的现象,导致的负面后果。

②介绍背景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导出解决方式(主题)。

以批判性思维为例,简单说明:

社会上很多人,会出现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或者别人的话我都不听要不然没面子的两种极端想法。这两种想法会造成遇事依赖别人,和人缘不好的后果。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理性思维的一种评估,是对思维再思维的过程。而出现上类思维错误是自身批判性思维不强导致,接下来跟我们一起走进批判性思维。

作者对“高效”阅读的核心内容讲解的较少,也导致本书容易理解,适合阅读量、阅读深度不足的读者阅读,能较快较准确的获取所需。作者对所拆书有独特的视角,譬如拆《金字塔原理》的部分,用一种“怼”的方式评书,有让人眼前一亮,也有误导读者的可能性。

对我来说,本书所介绍的读书方法新内容较少,大部分的观点我都会过了解,框架内容是亮点,其他的对我算是一种复习。看后,有两个观点我比之前有更深的体悟。

一是对学后输出的理解,我一直停留在写完书评就算输出完成的阶段,可在工作中越到过几次,想说某条观点,明明在本书中看过,但就是很难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导致我错过几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现在我有了对学习过的某本书,自己的认知层级的深度,形成了标准,对自己的阅读有了更好的把控。

二是对提出问题的理解,实践告诉我,我对读书的理解仅限在读书四问的层段。再深入一些,具体一些,就有些茫然。现在我能多了一层考虑,不仅要对整本书提出四问,也要对书中的具体观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