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_1300字
(2019-09-03 12:05:00) 读后感 -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300字
《南京大屠杀》恨!恨!恨!勿忘历史,以史为鉴 。
灭绝人性、穷凶极恶的野蛮罪犯对一群和平、友好、守法的人民进行劫掠和屠杀,是卑鄙的政治阴谋,是无耻的种族侵略,难书!难述!难恕!
“本书在开篇试图拯救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使他们免遭日本修正主义者的再度羞辱,并为数十万南京的无名坟墓献上我的祭文。”(张纯如)写到这里使我最为痛心的是南京大屠杀75年后,日本仍然未真诚地向中国道歉和赔偿。”
无可奈何的承认,时间会给许多事情撒上尘埃,变得模糊。但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强调的话,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不是好事,它是麻醉剂,会逐渐麻醉民族精神, 关于向上进取,关于勇往直前,关于奋发图强。这是我们的国难,警示我们一个贫弱的国家所曾蒙受的屈辱,艰难苦恨,唯有图强,图强,图强,玉汝于成。
60年前曾成为美国报纸头版新闻的南京大屠杀消失了,几乎无迹可寻。关于南京大屠杀,好莱坞没有拍过主流影片——尽管这个故事中包含着许多与《辛德勒的名单》类似的元素。我感到非常恐惧:30万中国人被残杀的历史可能会消失,就像这些受害者曾在日本占领之下消失一样;将来某一天,世界可能真的会相信日本政客的狡辩,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骗局和谎言——它根本不曾发生过。通过写作本书,我强迫自己不仅研究历史本身,还探究历史研究的方法——考察历史形成的动力和过程。
无论世界其他民族的人如何对待这段历史,是消极的旁观者也好,是强烈的谴责者也罢。对于我们这个受害的民族来说,是不能忘记,万万不能。所要记住的不仅仅是侵略者对我们的伤害,更需要记住的是在这个世界多极发展的格局下,我们的国家依旧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来自日本,来自美国,来自欧洲。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强大,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
由于这本书的关系,我们也逐渐了解到政治的复杂和黑暗。二战后,由于冷战的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变为一个经济大国,并使用大量的金钱对美国各阶层展开攻势,粉饰日本是一个自由、民主及爱好和平的国家,但对“二战”中日本侵略亚洲各国的历史避而不谈,反而把日本描述为“二战”的受害者,将日本对这些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拯救这些国家。我们还要注意,有些在美国研究中国或亚洲的所谓“历史专家”其实是在日本大量的金钱资助下为日本说话的。在美国大学里有些研究中日历史的经费也是来自日本,因此他们的研究很难保持客观。这一切,当然美国应该对此负一部分责任。战后为了拉拢日本,使之成其盟国,以便对付共产主义国家,美国保持了日本战前的政治结构,并使许多日本战犯逃避了应有的惩罚,这批战犯及他们的后裔成为当今日本政治的核心人物。
我们还需要警惕的是:“日本文化所激发出来的竞争性民族精神:“日本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民族,他们也很有头脑。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没人会料到日本会变成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强国之一,但他现在已经是了。如果给日本成为军事强国的机会,它一定能成为军事强国。”
但我更想要强调的是,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哪有什么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可怕的是,那些试图打压我们的人也在时刻加倍努力着,社会制度,工业科技,经济建设等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怎么敢轻易放松警惕?志当弥坚,我辈当需努力。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