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_1400字
(2019-09-16 18:03:55) 读后感 -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1400字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总会苦一阵子。《文化苦旅》新版,不再苦了,而是淡。很多年以前我读《文化苦旅》时真的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那个年代,读书都是难的,别说旅行了,所以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去了解云游四海,边走边吟的生活方式,他的词藻华丽而繁复,情感澎湃又旖旎,对于那时的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家里现在还有两本原来的《文化苦旅》,可见,我当时是何等喜欢。这本书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原来敦煌有着如许瑰丽的过去与苍凉的现在,都江堰并不只是普通的水利工程,通过这扇窗口,我窥探到了大千世界的神奇,心甚慕之不可自拔。涉世未深的当年的我,单纯地认为世界很复杂,很热情,很伤感,被那些文字激得阵阵悸动。 现在,年纪大了,不再耽于乱花迷人眼的绚烂,冲动的热情渐渐内敛成深沉悠远的意志,只为灵魂的悸动而形诸神色。再读《文化苦旅》,发现自己无法再逐字逐句地阅读,只能一目十行地浏览,读道士塔时,我不再随着作者拍案而起义愤填膺;还是那些熟悉的字里行间,可我竟读出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当我再读《文化苦旅(新版)》时,文中提到的95%以上的地方我也都走过了,很多的历史我也都读过或了解过了,就能体会到余秋雨再版的修改和删减,还有就是他也变成了一位平静和恬淡的老人,平心静气,不漏声色了!所有完美的感受,都需要内心来成全。我又找出了旧版和新版对照读下来,增加和删减很大,也说明余秋雨先生对文字和读者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一本好书,推荐阅读。
【美好的摘句】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2.真正结束中国文革灾难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国,突然窥得了人类生存的底线。3.路,就是书。4.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是黄河,长江,长城。5.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中。小文在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6.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气勃勃。7.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这便是道。8.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9.唐宋之间,还算有一些呆滞的华丽。到了宋代,则走向了一种冷漠的贫乏。10.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11.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有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12.西域是几大文明的交汇中心,喀什则是中心的中心。13.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漠然的是自然。14.无非是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极度气韵,西湖随之也极度妩媚。15.人间之美的基础,是生态之美,尤其是自然生态之美。16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挤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17.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18.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19.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20.山庄的营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 Eva77[可爱]2016.9.10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