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与刀》读后感_1200字
(2019-08-22 08:39:23) 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1200字
本来很早以前问世的书,又是相对小众的研究分析向,而不是适合现在人口味的结论、指示类,可以直接照搬过来当“人生准则”的。读完才发现竟然还有四五个不同的版本,不知道本就不多的读者已经被分流成什么样子了。
在世界上,除了日本自身之外,相处最久、彼此牵涉最深、研究貌似最多的,按说应该是非中国莫属。无论是传闻中徐福寻找海外仙山的秦朝,还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遣唐使时期,再到因为丰臣秀吉做了关白之后侵略高丽,导致明朝为了保护属国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征高丽”…至于甲午以来的近代史,割让台澎,八国联军之一,日俄战争,旅顺大屠杀,一战后干涉“还辽”,然后就是九一八…颇有一种“相爱相杀”的即视感。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于这个邻居小兄弟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便是对方明治维新以来后来居上,满清的统治者(包括汉族的官僚知识分子)仍是以“葺尔小国”称之,将其视为沐猴而冠必不长久;却未曾想过所谓的“不长久”那是对历史而言。国家博弈,百年布局,且不说甲午,便是九一八之后的最长抗战,比同期的欧战长了一倍还有余,以那时中国的民生水平和平均年龄,也是整整赔进去一代人了。
民间的知识分子包括众多革命者对日本的研究貌似不少,几乎到了邯郸学步的程度,可惜多是仰视、学习的角度,且囿于当时“师夷长技以制夷”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风气,主要精力都在于学习、照搬“技”“、艺”的层次,追求实用性,着眼于怎么能为我所用,什么更有利于推翻满清、促进革命,对日本这个国家、民族的了解和研究,却处于极其肤浅甚至几近于无的层次。
当然,那是时代的局限与需求共同决定的。便是现在的读者如我,对日本的了解不用说远多于民国时期的各位前辈,但是读此书仍觉有许多收获。首先当然是作者正规的研究方法,比起平时那种提取出某几个“刻板印象”,然后找些实例加以佐证,最后得出一个貌似科学的结论,其实还是一盘散沙。而真正的研究则是首先抛弃成见,确定思路与研究方向,然后不加筛选地搜集事例,综合归纳出结论,同时清晰地梳理出脉络。
所以日本人身上难以理解的非此即彼的极端行为,也有了明确的解释。行为本身只是方法论,而无关于道德,或称三观。日本人的“三观”很稳定,就是修行自身,获得认同,反击蔑视与嘲弄,所以穷凶极恶能实现目的就穷凶极恶,摇尾乞怜能遂愿则摇尾乞怜。区别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不会拷问内心的善恶,而是首先想去扼杀对自己的质疑…
一本书,了解日本之余,中国也被作为参照顺带研究了一下,而书中时时互相印证的西方价值观,对我们了解西方同样不无裨益。虽然因为文体和写作年代的原因,虽未至“艰涩”,但读起来也颇有距离感,不过比起读那些新著的、熟极而流的畅销书,却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