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_1600字

(2019-08-18 15:58:24) 读后感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1600字

2017-03-21

文/瑶琴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最喜欢这一段描写翠翠的文字。摘给大家一起分享。

尽管,对边城这本书已经读过两遍了,自己都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次读的感受和收获却是有很大的不同。就比如我一直以为“边城”是一个地域名或者是村子,我最近查了一下,也才明白他的边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在他1933年34年回老家湘西水村的一种感慨。他发现原来的小村庄已经正在被大城市的世俗之气侵蚀。于是开始创作“边城”。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和时间概念,边城,在沈从文的眼里是一个相对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大城市而言的一个地方,也是他心里不忍心去打扰的地方。

文章中…“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沈从文在描写祖孙两人时,很是用心思。一个是渡船的船夫,一个是单纯可爱的孙女,一老一小,江岸船头,撑船起蒿,斜阳余辉下,渡来往过的路人,一个浑然天成的温馨画面,一幅纤尘不染的水墨画。对来往过路人的等候,也渡过路人到彼岸又或者是此岸,都流露出他借祖孙二人很干净的形象表达出对人心中的纯朴做最后的守护,也或许他便是那个最后的守护者。希望唤回人们对自然,对人性的美的那一部分存在的重视。

读边城,其实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故事是生动的,处处都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都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却也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好的故事,往往正在发生着……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们也容入了社会。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翠翠和顺顺的两个儿子,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彼时的爱一个人,却可以纯洁到发于情止于礼,人们总说往往美好的事情总是很短暂的,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相爱过,亦曾经欢喜过,是悲剧亦是喜剧。

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兄弟两个没有与别人一样,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然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翠的爷爷,他的兄弟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再也没有那荡漾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可是,不管是现实中我们,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生活,我们都一样可以勇敢的去选择自己向往的爱情和生活。

不管是惊扰的岁月,亦或是往返的经年;我们一样可以,就从今天起,更加阳光地面对生活,告别感伤,不负春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