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牧场》读后感_1600字
(2019-08-09 00:33:38) 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1600字
对李娟,和她的阿勒泰系列,的确久闻大名,却一直没有心情坐下来走近她的世界。直到打开了她的《冬牧场》,居然就这样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一气读完。(这的确打破了自己读散文读读停停的记录。)
李娟的《冬牧场》让我想到了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是的,这样的女性和她们的作品,放在当今中国女性作家圈子里,都很突兀的存在。其她女性的文字和李娟、余秀华比起来,都显得过于精致,过于空灵 ,过于自我,过于情绪化(甚至有的还过于阴郁)了。
而李娟不,她的生活,在遥远的阿勒泰深处,那里,到此是莽莽苍苍的沙漠,戈壁,那里的天空阔大蔚蓝,那里的雪野一望无际。和她打交道的人,是操着生硬汉语的哈萨克牧民。
写这部《冬牧场》的时候,李娟作为牧民的一员,跟随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大漠腹地,在荒凉的冬牧场和牧民们劳动,生活了一个冬天。她既是生活的记录者,体验者,更是生活的参与者,所以,李娟笔下的一切才显得那么真实。她写转场前的准备,写转场途中的寒冷艰难,写初到冬窝子紧张的劳动,写一切安定下来后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一切的一切,都这么自然地进入她笔下的世界。即使我这样的北疆人,也被她描写的世界吸引着,感慨着。
一直知道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是艰辛而枯燥的,看了这部书才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岂是一个艰辛枯燥就能概括的?在真正的生活面前,这样的形容词是多么苍白乏力。能想象吗?现在,那些牧民在如此寒冷的冬天,还要生活在地窝子里,地窝子的支撑物和最主要的燃料,是一块块黑色的羊粪饼。桌子,灶台,床,统统用羊粪饼搭建而成,最香的烤馕,是面饼扔在羊粪饼燃烧后的灰堆里烤出来的。一个冬天,作者借居的牧民居麻一家的蔬菜,仅仅是几棵白菜,几个土豆,每天的主食就是馕,奶茶,麦子粥,面片汤,拉条子,偶尔吃肉(客人来的时候)。每天,男性要早出晚归去放羊,回来时冻得连喝七大杯奶茶都缓不过来,女性就在家做家务,到处跑着背雪回家,融化了就是生活用水。
这样的生活,牧民世世代代地过着,有病就吃阿司匹林和去痛片,没有钱去医院看病。居麻的二女儿玛加因为家中要供姐弟读书,早早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着和父母一样的劳动,而年轻的心对外面的世界却是那么向往。
可偏偏,如此恶劣的的生存(不是生活)环境下,你若以为哈萨克牧民因为与世隔绝就麻木,迟钝,眼神呆滞,不知生活为何物,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娟笔下的牧民是多么鲜活,独特的存在啊。居麻,作为一家之主,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却是那么幽默的一个人,爱自己的老婆子,也爱自己的孩子。嫂子身上简直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美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为这个家默默操劳。女儿玛加,勤劳能干,又有小小的寂寞……曾经,自己跟着家人进山捡蘑菇,偶尔能远远看见骑着马放牧的牧民,见到我们的车,能一动不动地看很久很久。那时,感觉笼罩他们的,是比天地还阔大无边的寂寞,读了《冬窝子》才明白,这样的生活,难免寂寞,但远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枯燥。是啊,生命何其顽强,即便被扔在了无人烟的大漠深处,生活,依然继续着它该有的一切烟火气息。这,也是让我深深感动的。
而李娟的笔触,简洁,朴素,细腻。鲁迅先生是白描高手,私以为,李娟白描功力也相当深厚。她擅长三言两语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她笔下绝无空洞无物的无病呻吟,更何况,她还有着属于她自己的李氏幽默,所以,能让人以比较轻松的心情去领略并不轻松的阿勒泰一角。想想,这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啊!
李娟的态度也很克制,她的文字努力地保持客观地记录,不侃侃而谈做导师状,更不玩弄文字游戏做黛玉状,只这样的文字风格,就让人多么欢喜啊。散文很久以来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像这样自自然然的记叙描写,的确凤毛麟角。故此,李娟的作品赢得人们的喜爱就不足为怪了。
一点点杂感,不足以表达我邂逅此书的欣喜。推荐给爱读书的你,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