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_1000字

(2019-08-15 07:50:18) 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000字

4小時的時間,我讀完吳曉波2013年的作品《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與寫作《激蕩三十年》時的激情澎湃比,作者的筆鋒更加成熟練達,文字越發悠遠。
兩千多年以來,圍繞土地、貨幣、財政、產業政策,中華經濟治理的永恆主題只有分權和均富。出差在外的寒夜中,我斗胆提煉書中的文字,作為自己的讀後感以留存!
在歷史上,我們一再看到這樣的景象,中國因擁有最廣袤的內需市場和喜樂世俗消費的民眾,經濟的復蘇從來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從秦末大亂到「文景之治」,從隋文帝統一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從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到範仲淹一代的中興,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期間均不過兩三代人。古往今來,中國若無戰亂,十年可恢復,三十年可振興,五十年到七十年必成盛世。在這樣的史觀下,1978年之後中國經濟的復蘇,以及在未來的二十年內,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而再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似是週期重演,乃「必然」發生的大概率事件。
然而,除興盛規律之外,歷朝歷代的經濟治理還有「先開放、後閉關」的規律,往往一開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內亂,一內亂就閉關,一閉關就落後,一落後再開放,朝代更迭,軸心不變,循環往復,無休無止。過往的漢、唐宋、明清、民國,莫不落入這一閉環邏輯。而導致這一週期性治理危機的根本原因,正在於權益和財富分配的失衡。
中國的現代化開始於一個巨大的歷史悲劇,列強入侵,帝國羸弱,如李鴻章所疾呼——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所以國家強大成最強烈乃至唯一之全民共識。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然超越日本,而且將在未來的十多年內超過美國,不可謂不是一大強國矣。於是,在許多國民心中,新的問題已經油然而生:國家富強,與我何乾?如果我的國家是全球第二或第一大經濟體,可是,我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我的家園要被強拆,我的子女要喝毒奶粉,那麼,強國的意義又在哪裡?強國與利民本是相互依存的命題,當後者不至,前者自然暗淡。
當今中國的四大利益集團都形成了各自的利益格局,而且均非常強大,擁有各自的話語權和利益判斷標準,然而,共識缺乏,目標多元,公平——政府與民間的公平、中央與地方的公平、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公平——成為一個最為重大、亟待化解的社會改革命題。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