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_1500字
(2019-10-04 20:25:08)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1500字
本书给四颗星!
多年以前,《明朝那些事儿》一炮而红,自此以后,关于秦朝、汉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清朝、民国的那些事儿的书也陆续出来了,有的书也写得相当不错,但是《明朝那些事儿》毕竟开了历史故事写作之先河,一改以往枯燥的叙事或论述方式,以活泼生动的方式解说历史故事,既符合尊重了历史,原原本本地还原历史事实;又非常贴近地气,用朴实的话把难懂的历史故事说给大家听。所以一直以来,《明朝那些事儿》始终是畅销书。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我就看过,不过不是买的,是一本一本借了看的。那时候是一套7本,现在出版的貌似有一套9本的,总之那时候我看的是7本的。因为我看得慢,每天抽出时间看的,一本差不多要看一周,所以我大概看了两个月不到。如今在微信读书里面再次看这套书,貌似与过去有了一些不同,一是阅读时间快了一些,第一本我也就看了两三天。二是心态有点不一样了,故事情节好不好玩倒是其次,更多地是反思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对于这套书,好的方面我想不必再说了,因为太多了。如今刚看完第一本,那么就第一本,讲两点个人看法吧。
第一,本书为《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内容理所应该是明朝发生的重大和有影响力的事情,作者以明朝历任皇帝为主线来写故事,本无可厚非,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写了一生的功过是非,包括成长、战争、治国、用人等,写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四大案件经过,还写了政治经济民生法制的改革等等,写的还算具体。唯一的不足,就是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就少了点,毕竟这套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那些事儿》或《明朝皇帝那些事儿》。例如马皇后、朱标、李善长、宋濂等,这些人的故事笔墨描写少了点,尤其刘伯温,这么重要的人物,文字写得太少,有些事情没写清楚,比较突出的一是爵位问题,为什么不是公爵、侯爵,而是伯爵,并且是伯爵中的最低一等;二是死因问题,究竟是谁杀了他;还有就是,开国重臣被杀问题,李文忠、冯胜、邓愈、傅友德、杨宪、汪广洋等是怎么被抓被杀的,罪名是什么?这方面的故事情节还不够具体。
第二,作者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我认为有的地方不妥,主要是作者经常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作为历史研究者,应该要有历史眼光,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那就是站在历史人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不应该仅仅以一句古代社会黑暗、封建制度不合理、君主地主独裁等来概括。比如财务制度,朱元璋规定将财务数字分大写小写,这有效避免了财务制度的混乱,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你能说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一定就不好吗?比如大诰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法制程序,但也开通了信访举报渠道,做到下情上达无阻碍,这在现在的信访制度中也有体现。除此之外,还有监察制度、军事管理制度等等,不得不说的是科举取仕和八股应试制度,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是合理”,科举制度存在了千余年,明朝设立的八股作文也存在五百多年,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其合理性的地方,至少在当时,这是一项被需要的措施。虽然是禁锢了人的思维,出现了一些无用的人,但在当时根本没有其他什么学科,不像现在有数学、理学、工学、农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就算出现无用的书呆子、傻子,那也是个别,我们不能以一当十、以偏概全地过度概括,这也根本挡不住很多名臣、名人和学者的出现,明朝的名臣是非常多的!就不谈过去读书无用了,现在读的所有书难道就有用了吗?我们是过来人,小时候学的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和高数微积分,现在对每个人都有用吗?生活中用的多吗?所以我不同意作者批判科举和八股制度,不是因为科举和八股制度好不好,而是因为作者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事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