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_1600字

(2019-10-06 00:24:55) 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600字

接触到这本书也是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爱看文学的人,因为我认为它们的文字晦涩,篇幅冗长,尤其是国内外的文化差异,让我望文生畏。

小时候,大概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看的第一本文学书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具体情节不太记得了,只记得那是妻子外遇的故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既不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外国文学嗤之以鼻。

到大学来了以后,我的读书生涯才算刚刚开始吧。大一的时候,读了很多鸡汤类的书,好处是,我尽全力让自己在大学不堕落;坏处是,我经常迷茫,我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大二的时候,我看了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书《简·爱》,这本书很枯燥很冗长,但是简的善良和自爱真的打动到我了。更激励我的是,我看完了一本33万字的文学书,于是,我开始想要看文学了。

我也不知道看这些文学作品有什么意义,毕竟,我还是躲不过那些庸俗的想法。读书,我可以学到什么?在大学,很幸运遇到了几个很喜欢读书的老师,她们经常分享她们看过的书,从她们的言谈举止当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和我周围的人以及各个社交网络、电视剧里的人不同的特点,她们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她们把书里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气质,这大概是读书带给她们的改变吧。

记得一个老师跟我说,“还是少看一点成功学的书,多看文学吧”。我记下了这句话,但是,我依旧不愿意花大把时间看文学作品,毕竟我连看它们的意义都找不出来。后来,看到了一个小姐姐的书评,我突然找到了我想要看文学作品的意义——让我看清自己。总是说我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最好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独立?什么是勇敢?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无法描绘出它们的形状。我看的文学作品很少,但是,这些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不同时代下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每本书里都有我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我跟着书里的人笑,跟着他们哭,让我随着他们经历那些苦痛哀乐,让我重新自己。

《傲慢与偏见》算是现在大部分言情小说的鼻祖,故事很甜但是不腻。伊丽莎白是我很喜欢的女孩子,她活泼、她聪明、她善良,她好像占据了一切女主角都拥有的性格特点。她有主见、她自信,她为爱战斗才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记得书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最深刻,是她在凯瑟琳夫人家做客的时候,凯瑟琳夫人叫她去弹琴。而她的琴弹得并不好,当凯瑟琳夫人嘲讽她的时候,她说:“我的手指不像我看到过的那些女人一样在这台乐器上快速移动,它们的力量和速度都不一样,也不能弹出同样的曲调,但是我一直认为这是我自己的错,因为我不愿意练习,并不是我认为我的手指比别人差。”这句话给我的影响挺大的,这才是真的爱自己,真的自信。

我一直是个很不自信的人,因为我的自信大多是从其他人那里得来的。当然伊丽莎白也不是完美的,她的过度自信使她对人有很深的偏见, 差点让她错过了达西先生。

达西是一个骄傲、冷漠的人,就像电视里的霸道总裁一样。我在现实中基本上不会喜欢这种人,不过我可能和伊丽莎白一样对这种人会本能的产生偏见吧。但是看到最后,我也被达西先生的纯情和善良感动了,他是一个理性的人,遇到伊丽莎白却无论如何也理性不了了。

我也为柯林斯表哥虚伪感到反感,正如文章开头第一段说的“以为富有的单身汉所缺少的一定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太太,这已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他完全不懂爱,也难怪伊丽莎白看不上他。

我也为卢卡感到惋惜,她无法享受爱情的滋味,最终嫁给了世俗。

整本书看下来,没有看之前那样对文学作品的偏见,读起来很顺畅。故事情节很简单,喜欢贝内特先生的幽默,喜欢简的温婉善良,甚至我不太讨厌贝内特太太的粗鄙与世俗。

经常有人拿这本书和《简·爱》相提并论,虽然我更爱这本书,但是在文学水平上看《简·爱》更胜一筹。《简·爱》像一部大女人的伟大爱情,而《傲慢与偏见》就显得更加小家一点,不管怎么样,都值得我们去看一看,树立一个好的爱情观。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