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_1200字
(2019-10-02 07:16:28)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三国演义》,人情演绎,惆情满志
从人文角度来看,很多人选择看陈寿的《三国志》,因为这更接近于史实,但从人物关系,情感交流来看,我更愿意选择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因为更能体现人情、世故、环境、时代,简单来说就是人性化一点。
《三国志》是对整个三国历史的一个概括,许多历史事件直接一笔带过,简明扼要。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五个字“凡三往,乃出。”《三国演义》则用了三个回合,而且着重描写了刘备的心理。还有赵云的长坂坡,《三国志》“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演义》写出了赵云的矛盾心理和他的突出行为。这就像平常你说一段话,人家只用一句话回应一样。这听起来有点逗,但两者差距就是那么逗。
有不少人说《三国演义》是虚构的,与正史相差太远。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写得很传神,每个人物都带有自己的性格色彩。而《三国志》过于枯燥和深奥,虽然接近史实,但缺乏感情色彩,终究难懂。毕竟是人情社会,需要情感的交流。
可能我就是一个凡人,只能阅读一些接地气的书籍。《三国志》也许高级知识分子会比较敏感一些,只是流传的力度不如《三国演义》。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爱财之人拜的恐怕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将了。
《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没有体现每个人物的特点,也没有叙说每个人物发生的事情,人物与人物之间也没有感情,因此就有人说正史也不能完全相信,否则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另外《三国志》虽没有感情色彩,但不代表陈寿没有带自己的感情色彩去写,有些人物他喜欢,他可能会述写得好一点,有些人物他不喜欢,他会述写得不好。存在着自己的主观因素,就像太史公司马迁一样,自己不喜欢秦始皇,就把秦始皇的母亲塑造成一个妓女,这个符合历史吗?《三国志》中的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么神勇,大概齐是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诛杀吧,呵呵哒!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因为人物形象饱满,故事精彩,人物与人物之间更有情义,人物心理描写上也更胜于《三国志》。“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志气相投,跪地结义,从此兄弟情义,意气奋发。“三气周瑜”,凸显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嫌隙,也许两个人彼此欣赏,但诸葛亮的才智威胁到了周瑜,因此周瑜内心矛盾和郁闷。这样的人物心理描写是值得推敲的。还有吕布、董卓、貂蝉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增添感情色彩。英雄也是人,也需要爱情。
《三国演义》有很多计谋,在生活中其实也随处可见。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听闻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这说明《三国演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三国志》可以当作学习的教材收入语文课本中,让学生们接触真正的历史。《三国演义》可以当作是一本社会蓝图,拍成电视剧和电影,让世人知晓那个时代。
人生本就是一场戏,戏如人生,戏需要演绎,《三国演义》就是一部述说人情与时代之光的璀璨故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