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洛丽塔》读后感_4500字

(2019-10-04 23:09:04) 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4500字

转自豆瓣作者:malingcat
游戏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小说包含“序言”和“正文”两部分。

正文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我”自称为“亨伯特·亨伯特”,1910年出生于巴黎,虽然母亲早逝,但是家境优裕且不乏父爱,他得以度过幸福的童年。13岁时,亨伯特狂热地爱上了12岁的小姑娘阿娜贝尔,然而命运无常,未等他们偷尝禁果,阿娜贝尔便死于伤寒。阿娜贝尔的死在亨伯特整个沉闷的青春岁月里构成了一道无法清除的障碍,使得他在成年后养成了一种畸形病态的爱好——喜欢9至14岁之间的某一类小女孩。25岁时他结了婚,也是因为妻子瓦莱里亚喜欢模仿小女孩的举止。但这场婚姻仅仅维持了四年,瓦莱里亚宣布另有所爱。时逢亨伯特在美国的叔叔去世,要求他去继承财产,于是他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一面经营叔叔留下的公司,一面为美国大学生编写法国文学手册。亨伯特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除了心脏病,还因精神病而数度入院疗养。

37岁时,亨伯特邂逅12岁的少女洛丽塔。仿佛看见死去的阿娜贝尔在眼前复活,亨伯特欣喜若狂。为了接近洛丽塔,他成了洛丽塔家的房客,甚至娶了洛丽塔的寡母夏洛特·黑兹。每天,在日记本上,亨伯特热烈地倾吐着对洛丽塔的绮思。一天,夏洛特发现了日记,但随即死于意外车祸。没有人发现亨伯特的秘密,他成了众人同情的鳏夫。以继父的身份,亨伯特去夏令营接出了洛丽塔。当晚在“受惑的猎人”旅馆,二人发生了关系。在亨伯特看来,是洛丽塔勾引了他,他甚至不是洛丽塔的第一个情人。从那以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驾车周游全美,简陋的汽车旅馆成了他们的习惯性住所。一年后,亨伯特收入告罄,便在东部安顿下来,他在大学法语系开设讲座,把洛丽塔送进了当地的女子学校。翌年,洛丽塔参加短剧《受惑的猎人》的排演,疑神疑鬼的亨伯特深感不安,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又一轮旅行。不久之后,洛丽塔突然失踪,气急败坏的亨伯特多方寻找未果,终于旧病复发,重新回到疗养院。

随后的两年里,亨伯特一面担任客座教授,一面和成年女性丽塔一起、按照曾和洛丽塔走过的路线巡游。善良而简单的丽塔给了他以安慰,但是却永远无法替代洛丽塔。1952年,亨伯特意外地收到了洛丽塔的来信,声称她已经结婚、怀孕、并且需要钱。在肮脏的贫民窟里,他找到了憔悴邋遢的洛丽塔,弄清当初拐走她的是剧作家克莱尔·奎尔蒂。奎尔蒂昔日是夏洛特家的座上客,也是一个性变态者,早在亨伯特之前就与洛丽塔发生了关系,因为导演《受惑的猎人》而再度与洛丽塔相遇。拐走洛丽塔后,奎尔蒂强迫她拍春宫电影,后来又将她抛弃。流离失所、未老先衰的洛丽塔,最后嫁给一个贫穷耳聋的退伍兵。亨伯特心如刀绞,认识到“没有任何东西能使我的洛丽塔忘却我使她承受的邪恶色欲”。他找到奎尔蒂,以洛丽塔父亲的名义开枪打死了他。亨伯特被捕了,在狱中的56天里写下了《洛丽塔、或一个纯洁的鳏夫的自白》。他坚信,自己的这部作品能使洛丽塔永远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这是他们二人能够共享的惟一的不朽。

“序言”部分的叙述者为小约翰·雷博士,他叙述了这本书的由来和自己的感想。从序言中读者得知,这位博士曾经写过一本获奖图书《感觉是否可靠?》,在书中讨论了某些病态和性反常行为。大概是由于这一经历,“亨伯特·亨伯特”的律师委托他来编辑这份手稿。他还透露,“亨伯特”已经在审判前几天因心脏病突发死于狱中,一个月后“洛丽塔”死于难产。

1956年,纳博科夫在文章《谈谈一部叫做〈洛丽塔〉的书》中指出:“我既不是说教小说的读者,也不是说教小说的作者。……《洛丽塔》毫无道德寓意。在我看来,一部虚构的作品得以存在仅仅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我直截了当地称之为审美快感的东西。”他反对那些故作深刻的主题解读,像“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或“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更反对那些流于表面的批评,包括对此作“色情”或是“反美”的指责。

如果一定要以传统方式追寻《洛丽塔》的主题,那么,纳博科夫一直喜欢探讨的问题同样也是此作的主题,即:记忆与时间的关系、意识与现实的关系、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亨伯特·亨伯特是典型的“纳博科夫式主人公”,既是现实中的流亡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他的故事是在失去与寻找之间展开的。由于13岁时那场铭心刻骨的爱情,寻找失去的阿娜贝尔成了亨伯特的强烈愿望。他渴望在周遭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阿娜贝尔的替代物,从而冲破时间的监狱,将昔日那段难忘的时间延续下去。然而,造物弄人,当意识投射到现实中时,难免发生移位,亨伯特以为自己娶的是“贫民区里苍白的小姑娘”,但婚后不久却发现妻子瓦莱里亚其实是“一个大身架、肥胖、短腿、大奶脯、简直没有头脑的罗姆酒水果蛋糕”。直到他邂逅了洛丽塔,方才找到了联系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然而,洛丽塔也不过是“时间的虚幻岛屿”,一方面,亨伯特体会到时间的因果之链:“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个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一方面,亨伯特也担心时间的不可逆转:“她不会永远是洛丽塔”;最重要的是,洛丽塔只能是洛丽塔,不会真的是阿娜贝尔、更不会是宁芙式的小仙女。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意愿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差距。真实世界的洛丽塔无非是个浅薄的物质女孩,“平庸得让人讨厌的小丫头”,但是被爱情所蒙蔽的亨伯特只愿看到她的美。在某种意义上,亨伯特的洛丽塔是亨伯特的“心理创作”,如他自己意识到的:“我永远爱上了洛丽塔。‘永远’这个词只关涉到我自己的激情,只关涉到我心底里的洛丽塔。”洛丽塔失踪之后,亨伯特旧地重游,“为的是以回忆抢救还可以被抢救的东西”,在回忆中完成对洛丽塔的寻找。他甚至专门写作了一篇论文《智慧之泉守护神与记忆》,来论证“知觉时间”。后来,亨伯特在狱中写下《洛丽塔》,也是为了让文字战胜时间,让心目中洛丽塔的形象永存于后世。直到小说结尾,亨伯特依然在进行精神的旅行,小说这样结束:“我正想着欧洲野牛与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诗,以及艺术的慰藉。这是你我能共享的惟一的不朽,我的洛丽塔。”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有着狂人式的执著、艺术家式的唯美,虽然非道德非理性,但是一样悲怆。

从作家意图来说,创作《洛丽塔》就像“编写一个美丽的谜”,与其说这里有着关于人类的永恒真理,毋宁说这是一场充满审美狂喜的文本游戏。小说的结构、文体和叙事都极为复杂。从结构上看,安排一个序言是大有深意的。正文是主人公的声音,是亨伯特的一面之词,洛丽塔虽然是女主人公,但却是“无言的”女主人公,是亨伯特任意解释的对象。即便轻描淡写,读者还是可以了解:亨伯特是一位频繁出入精神病院、经常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病人。但是他真的是疯子吗?结尾部分指出他先是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观察,然后又被送进监狱,似乎是在暗示他的精神状况并没有问题。那么关于洛丽塔的故事到底是一个疯子的呓语、还是一个伪疯子为逃避惩罚而进行的处心积虑的设计?这“不可靠的叙事者”为读者设下了一个圈套。而从序言部分看,更是疑云重重。编辑者小约翰·雷博士宣布“亨伯特”和“洛丽塔”皆非真名,而且二人均已去世,等于宣布故事“死无对证”。博士本人似乎是研究病态和性反常行为的专家,他的专著《感觉是否可靠?》与正文部分的主题遥相呼应,博士呼吁不要将此书当成是色情文学,而要当成精神病学领域里的经典病例。那么这位博士是“可靠的叙述者”吗?他的感觉是否可靠?他是否忠实于手稿?他代表的是作家纳博科夫的声音吗?在序言部分的结尾,博士道貌岸然地指出“对于我们来说,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应当对严肃的读者产生伦理学上的影响”,而众所周知,纳博科夫本人恰恰是反对“道德解读”的。这就表明:这位J·J博士与H·H(亨伯特·亨伯特的缩写)一样,都是虚构人物,而作者始终深藏不露。就这样,整个文本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虚构性”暴露无遗。

《洛丽塔》是关于文本的文本,纳博科夫在作品中指涉了60余位著名作家,暗含着作家本人的文学见解,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学批评图景。这里包含数个层次。首先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对作家作品的简单引用和提及,比如:但丁爱上9岁的贝阿特丽采、彼特拉克爱上12岁的劳拉、爱伦·坡爱上14岁的弗吉尼亚,还有美女海伦12岁当上王后、以及维吉尔笔下的小仙女等等,它们一方面是作为文学教师的亨伯特的职业性反应,一方面也是他自我辩护的论据。这些引用和提及是细节性的,并没有产生总体影响。其次是作家有意的“亲昵模仿”,通过某些特定母题向自己心仪的作家致敬,比如“美人消逝”的母题是对爱伦·坡的模仿,“内心倾诉”母题是对乔伊斯的模仿,“时间”母题则是对普鲁斯特的模仿。这些母题构成多重奏,将“互文性”发扬光大。再就是作家有意的“挪揄模仿”,通过人物、结构、文体等层面的滑稽模仿,来讽刺自己反对的作家作品和文体形式,比如亨伯特和奎尔蒂的关系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双重人格”式人物的影子,亨伯特的恋少女癖反讽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特别是整部作品的文体挪揄模仿了忏悔录、色情文学、公路文学、侦探小说等等。这类戏仿是纳博科夫为读者设下的又一重陷阱,使文本具有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具有极大的颠覆性。

《洛丽塔》是文字游戏。比如作品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小角色:剧作家维维安·达克布鲁姆,这个名字其实是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字母颠倒组合。作品中的维维安·达克布鲁姆是奎尔蒂的合作者,一起写了《小仙女》《父爱》等作品,换言之,是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与奎尔蒂合作,一起创造了这个关于诱惑和爱的故事。又比如,亨伯特与洛丽塔第一次发生关系的地点在“受惑的猎人”旅馆,当晚奎尔蒂也曾出现在那里,奎尔蒂的一出剧也叫《受惑的猎人》,而且后来洛丽塔还在此剧中扮演小仙女。再比如,亨伯特第一次遇到洛丽塔的地方是在街区的第324号;他与洛丽塔第一次过夜,是在旅馆的324号房间;他们的长途旅行一共住过324家旅馆。还有,纳博科夫发现的一类蝴蝶命名为“多洛雷斯”,而洛丽塔的名字也是多洛雷斯;在大百科全书中蝴蝶的序号为22,洛丽塔的学号也为22。 这一类的“巧合”遍布书里书外,诱惑读者参与解谜,向研究者布下罗网,加强了小说的迷惑性和游戏性。

秘鲁作家略萨指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洛丽塔》的情况就是如此。” 的确,自小说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它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开放性、阅读的游戏性,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