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_3000字
(2019-09-06 18:47:05) 读后感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3000字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解开枷锁中度过》
毛姆的成长小说《人性的枷锁》讲的是一个叫菲利普的年轻人从幼年丧母到三十岁找到生活意义的成长经历。这二十多年间他不断打破生活中的枷锁,最终过上了一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人生目的的生活。
枷锁一:宗教信仰
母亲去世以后,菲利普就成了孤儿,他被送到当神父的伯伯家寄养。
在伯伯家长大的他,从小就被希望以后能从事神职,加上英国本身就是宗教国家,他也难免不被其宗教色彩影响。
但是在他自己身上,他并没有看到上帝的存在。他因为天生跛足,受尽屈辱,当得知只要心诚,上帝就会满足自己的愿望,他曾诚心诚意向上帝祈祷,最后却希望落空。
这件事让他对宗教开始失望,但是还没有到完全认清楚的地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身边的神父并没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还要无聊和堕落,特别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称在传播真理,这些都让菲利普决定放弃读大学去从事神职的机会,转而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学习德语。
在德国,与不同国家和不同信仰的人接触让他看清楚,他并不会因为放弃信仰英国国教而遭到上帝的惩罚,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锁以后,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去考虑有没有履行上帝给他的责任而思前想后,他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他并没有因此就完全抛弃国教的教义并且一直用爱和真诚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文化,但是我们有父母文化。
有多少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你要好好学习啊,父母为了你都付出了这么多,你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这样的我们带着像宗教一样的责任行走在世上。就算成年以后,大多数人都已经不再盲从这种信仰,但是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去像菲利普一样独立思考,做自己身心的主人。
不去盲从父母给的责任不代表就要违背做人的原则。就像菲利普,他虽然已经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依然能够按照内心的真善美来处事。只是身上的枷锁不再,他不用去为了上帝负责,只要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买单。
但是在我们身边,被父母教绑架的人虽然明知道自己已经长大到可以为自己负责,但是却依然解不开缰绳。他们按照父母设定好的生活轨道去行走,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式去生活。他们想让父母骄傲,想让父母满意,却从来不问自己,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当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独立思考,只能人云亦云地生活,他会说,这就是我的责任,我要有所担当,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对得起自己。
枷锁二:事业上的定性
在放弃上大学从事神职工作的机会以后,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了一年的德语,然后去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准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后却因为受不了办公室里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中途放弃。
后来又去法国学习画画,在认清自己最终也只能是个二流画家以后,他毅然放弃想成为画家的念头,这无疑让伯伯对他打击讽刺,说他没有定性。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相信自己虽然一直在不停换方向,但是经历过的事情终将成为自己的一种所得。
他最后选择学医,从事父亲生前的工作,这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在行医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并对世间的生活百态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戴着上面提到的第一层枷锁,所以在事业的定性上也完全是戴着脚铐跳舞。
首先父母希望我们从事什么职业,然后父母希望我们通过这一类职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最后父母希望我们能在职业上实现什么社会地位。这些都是第一层枷锁所决定的,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只能被动接受,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思考,更没有能力去做出自己的探索和选择。
自己的喜好在哪里,特长在哪里,没有人会在乎,更没有人提供足够的条件让你去试探。很多人都稀里糊涂到了三十岁加的年龄才发现自己可能要在不喜欢的职业里忙忙碌碌一辈子。当然也有人在四十岁加的年龄里找到自己所爱,然后毅然选择追寻心中的梦想。
就看我们什么时候能打破这种事业上的枷锁。
枷锁三:爱情
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菲利普的爱情“遭遇”。他在学医期间认识了餐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并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个自私轻浮的女人。虽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点,但是就是没办法战胜理智,一次又一次地屈服于爱欲。
在经历过两次撕心裂肺地被抛弃之后,第三次遇到米尔德里德,他终于能割舍掉体内的爱欲,只留下纯粹的同情,在米尔德里德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她。
但生活上的帮助并不能改变她性格里的残缺,最终她还是对菲利普以怨报德。
菲利普第四次见到她的时候,虽然对她还是恨不起来,但得知她选择再次从娼后,他没有再像以前一样逼自己去为她的行为买单。
最后看着她的背影,菲利普对自己说,我也只能帮她到这里了,虽然心还是会痛,但是爱欲的枷锁已经不能将他捆绑。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爱的人终成眷属,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爱里吃过苦。
不管是年少不经事的爱恋,还是成年以后的相知相守,只要是真心爱着的人,都免不了背上爱情给的枷锁。我们被爱情的枷锁铐劳,背弃清醒和理智,像俘虏一样甘愿伏地颂扬。
只是爱情就是这样奇怪,它不按付出来计算回报。那些终究不会爱你的人,哪怕你把自己低到尘埃里,他也不会把心交给你。反而自己还会一遍遍对自己说,你要勇敢,只要能和他/她在一起,付出多少都可以。
只有像菲利普这样,在爱里吃过足够多的苦头,多到自己也觉得已经无能为力,才会主动把枷锁解掉,去迎接新的生活。
也许心还会痛,思念也还会再来,但是你就是知道,它已经不能把你捆绑,你也不会再受它的禁锢。
枷锁四:跛足
从菲利普真正入学开始,他就因为自己的天生跛足吃尽苦头,受尽屈辱。跛足也从此成为他最大的痛处。从小到大,只要别人和他有争执,就一定会拿这个来刺痛他。
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嘲笑和捉弄之后,当别人再拿跛足来羞辱他的时候,他虽然还是会脸红,但是已经能够清醒认识到,挖人痛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劣根性,这样想也让他减少了一些别人对他看法带来的痛苦。
在他行医之前做过一个古怪医生的助理,在这段经历里,他已经可以忽略别人怎么看他。这样的忽略反而让他能轻易就发现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感受,也让他成为别人眼里的可爱之人。
我们不会有像菲利普这样的身体缺陷,但是却都有不愿别人提起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没有努力的时光,可能是其他家人身上的难处,也可能是爱上过某个不该爱的人。
无论是身体的缺陷还是做过的某件错事,它们都会跟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不愿提及却又有可能成为别人挖苦的痛点。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跛足不是别人之所以会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满和没有安全感才是他们之所以会挖坑别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体天生的残疾并没有比别人心中此时的黑暗更邪恶。
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我们苦恼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我们完全忽视了评价方本身。他们之所以会那么做,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多么恶劣,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在跟自己心中的恶魔在战斗。当我们看清楚了这些,也就能轻易分辨出对方到底是无心之谈还是在对抗自己心里的黑暗。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摆脱了宗教,事业和爱情给他的枷锁,找到生命的意义就是过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他最后放弃了虚无缥缈的旅行计划,转而去和一位可爱的姑娘结婚生子,去过稳定现实却有意义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并没有就此完全解开。新的生活里他还会遇到新的枷锁,当然也会有新的解锁过程。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解开枷锁的过程中度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