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900字

(2019-08-23 13:39:14) 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900字

不管是说一句还是说一万句,在一块儿能说得着,真是幸运的事。
说得着,说了一句,还想说一万句;说不着,说了一万句,还不如只说一句。
说得着,只说一句,就省了一万句;说不着,说了一万句,也记不住一句。
极少人能真正安于孤独。到了独钓寒江雪的当口,无人可谈,一肚子的话只能讲给自己听。自个儿与自个儿总该说得着了吧?可真是这样,怎么还想着和人说呢?一团乱麻,自己码不如别人码,就算码不出个所以然,和人一说心里也痛快些。人到底是群居动物,即使生活中独立散落在各处,心理上也总希求着填补。
可最烦闷的并不是无人可说,而是把掏心窝的话讲给了一个说不着的人。石沉大海还行,权当把心事付流水;有时原本的一件事,在他人嘴里就成了另一件事,再口口相传,就又绕到第三件事,直到说不清道不明了。
所以能遇见一个说得着的人值得感恩。人生这么短,最宝贵的无非是时间。在一句或一万句的时间里,我们其实是在交换生命。
刘震云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的一个精神困境:孤独是内生的、长久的,无法根治。说得着的人又太少了。有些人以前说得着,现在又说不着了。人的一生也就在说得着和说不着里匆忙过去。
这种困境不分时代,不分国别,也不分社会地位,在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刘震云的焦点在底层劳动人民,贾平凹在《废都》里聚焦知识分子,再往前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实也写出了传统仕宦的精神困境。当代文学应该也有一些反映这种困境的优秀作品 (事实上内生的孤独在信息时代理应更隐晦,也更缠绵),只是现在仍没读到,应该去找一找。
文学归根结底仍是一门语言艺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几乎完全用对话做血肉的作品,所以大开眼界。有评论说他有汪老的遗风。在气质的简明和轻快上,确实像一脉相承。但刘的人物语言比汪老更为准确到位,来自哪里就说哪里的话,在什么场合就说什么场合的话。所以刘震云的真实与汪老的真实还有所不同。汪老的真实在于生活的细节,吃穿用度,丝丝入扣。刘的真实在于生活的声音:
作者和读者一旦说得着,写一句就顶了一万句。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