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2100字
(2019-08-18 05:14:32)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2100字
不一样的土壤绽放不一样的花蕾
花了两天的空闲时间,品读了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感受到了一个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不一样的母子关系。他们是血脉相连的母子,也可以是坦诚相待的朋友,还可以是据理力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植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他们每次的交流,都称得上是思维的碰撞!
感触很深的是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他们会谈论国家层面的话题,在《为谁加油》和《逃避国家》这两封信中,龙应台和安德烈分别阐述了自己对国家的观点,龙应台的一句话让我感触比较深:
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
在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土壤下愈发强烈,以前不懂事,愤世嫉俗,觉得爱国就是中国的一切都是好的,外国的一切都是坏的,加之正直热血沸腾的年纪,自然而然接受了,慢慢的就懂了:一种政治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由这个阶级的统治者所推动的,目的就是要引起群众的响应,就像古斯塔夫·勒庞所研究的群众心理,大众就需要有一个极端的思想去引领着,说白了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群体注定成不了主导,只能被主导!很多时候,所谓的民主,其实都是被民主,很多思想都是强制灌输,然而民众却不自知。那到底国家又是什么,马克思早就说过: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说白了它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权,宣扬各种思想,就像传销洗脑一样,目的在于利用群体心理激起群众的响应,从而实现他们的目的。今天,生在红旗下的我,突然有了和龙应台一样的感触。
安德烈的回信中,又让我认识到曾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手的法西斯国家——德国,他们之于爱国的态度,那是真正的反思,正直的悔过,虽然在我看来,错并不在普通民众,而是曾经的决策者。相对比一样是法西斯国家的日本面对他们的滔天罪行,不承认,甚至改写教科书,改写历史,甚至于逐渐抬头的军国主义思想,真的让人愤怒,甚至大部分日本人去参拜靖国神社,我已经忍不住迁怒了……
除了如此厚重的国家话题,他们也会谈谈人生,龙应台在信中讲到:
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我们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走过彷徨,走过无助,走过一条条孤寂无人的路,直到最后,我们又赤条条,孤单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所做的可能为了自己,也可能为了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可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谁也给不了的!有的人不满足现状,和别人比,达到这个“别人”的目标后,继续和下一个“别人”比,这固然是一种上进心的表现,可是,这样的人生——永远不知足的人生,永远不如“别人”的人生是快乐的吗?“千山万水走到最后,只剩自己二字”固然是带了些个人主义倾向,可是,我们来了又走了,可不是只有自己吗?在这里龙应台想要告诉安德烈,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平凡亦或伟大,都是为了自己!
关于读书,我们都不止一次问,读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功读书?龙应台给出了回答: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们努力学习,认真读书不仅是成绩单上的排名,而是在将来,有足够多的选择权,去面对这个艰难的人生。是穿梭于菜市场为了几毛钱跟商贩辩驳,还是坐在高档的餐厅优雅品茗?是坐在舒适的空调在写字楼里回复邮件,还是挑着沉重的担子走上险峻的高山顶着炎炎烈日只为卖瓶水……我并没有歧视哪个工作或是那种生活,因为这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是否轻松舒适这是一个硬性标准!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有足够的能耐选择我们想要的,再不济也可以不选择我们不想要的!
有龙应台这样的开明妈妈,也造就了安德烈这个独立的儿子,为了赢得自主的权利,他表现出强硬的态度: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
我又想到了我的妈妈,一个传统的中国妈妈,一个掌控欲极强的妈妈。她会告诉我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样梳头发?更遑论几点回家?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即使我现在已经二十四岁)可是那又怎样,我不是安德烈,我妈妈也不是龙应台,我没有安德烈那样的民主至上的文化氛围,我妈妈也没有一个德国民权国家的女儿。但是在那极强的掌控欲下面是一个妈妈对女儿深切的爱,也许有些过度了,但这是一个泱泱大国历时五千多年来的传统观念呀,妈妈的妈妈就是这么管理教育她的,她只是有无尽的不放心罢了!我不会强硬的去和妈妈对着干,为了我的独立自主,因为我不忍去伤害那颗不会爱却爱的深沉的母亲的心!
关于道德,关于生活,关于爱情还有很多,这三十六封信,让我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无论是龙应台,还是安德烈,每个人的想法都有自己的道理,都具有说服性。
也许我们都或多或少羡慕安德烈有这样的妈妈,然而我们无法企及的是他们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以即使根植于不一样的土壤,依然开出个色的花朵!
17.8.9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