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600字
(2019-09-19 12:47:08) 读后感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16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写的人几多忧,几多愁,几多舍不得;看的人想必没有几个不是眼睛红了,就是鼻子酸了。我最害怕车站,医院和黑夜,这些地方和它们的名字一样,说起就让人沉重;比起这些地方,也许最害怕的还是一个人的不辞而别,一个人的消失不见,好像歌词一样:“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一个人的出现和一个人的离开,往往没有谁会告诉你一声,让人做好准备,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在你不经意回想时,蓦然发现,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这个时候,你想给她们发微信,发短信,打电话,可不知道要说什么,现在才知道,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的忧愁,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共同的话题,不怪谁;我们都不做那个主动的人,也不怪谁;从各奔东西那天起,我们虽然流着泪说要常联系,不要忘记我,你一定会过得好,好像最深的情保质期也最短,过了歇斯底里的那几天,过了流着泪唱《放心去飞》的那个时刻,回到一个人的生活,还是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人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因为谁的离开或到来而停止不前,感到讽刺吗?感到恼火吗?想要骂一句脏话吗?想大声的告诉世界吗?我们是急于表达自己感情的动物,害怕嘈杂的声音淹没了我们的声音,所以我们常常想把心声倾述,想告诉所有的人,掏心掏肺,但人生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太多的人,有些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离开,有些人什么都不说就离开,留下来的都是我们需要用心去珍惜的人,不用担心,一辈子,留下来的人并不多。不管是亲人、恋人还是朋友,最后的结局都是无声的离别,我们想呐喊,我们想哭泣都来不及,生活的定律是这样的安排,它不像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法律还有机会修改,教科书可以重排,电影可以重演,我们都知道这个定律,只是真正来临时,还是打得我们措手不及。
三代人的目送,一代人的承受;我的上面是经历战争的父母,下面是和平年代的两个儿子,而我,是那个从战争过渡到和平的人,一个尴尬期的人,我用四十多年的时光,至到父亲离开时才懂得了父母的情与愁,对于两个儿子,我还在摸索中。“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只有自己做了别人的父母,我才体会到父母的爱。过马路时,我对父亲说:我都二十多岁了,不要再牵着我的手了。安德烈和菲利普对我说:我都十八岁了,不要再牵我手了。我给华飞拿伞,他不愿意要,我才想起,我十八岁也讨厌母亲给我拿伞。
看着这三代人,在龙先生的父亲离开后,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们仨》里的那两代人,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杨绛在钱圆离开之后说的那句话: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好像做了父母的人,就好像签了生死合同一样,永远会牵挂,说好的放下,说好的把儿女当做另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功课,可还是不能把他们与我隔离开来,永远的牵心挂肚肠。生的喜悦,死的痛苦,我不知该如何来衡量,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于意义的意义,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生活,它一直就是这样的安排,人们也就一直这样的重复上演,而我,作为一个生活忠实的参与者,我告诉自己,我们都是寂寞的,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但是,那有多么好呢!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带不进任何一个人,我们都是无名的孤独者罢了。
一千位母亲,便会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母亲问,是爱;不问,是理解。一次次的目送与见面,一次次的分别与欢聚,承载了太多的爱,太多的不舍与期待。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可以慢慢来,一切都在意料中。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