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浪之水》读后感_1600字
(2019-09-07 21:34:16) 读后感 -
《沧浪之水》读后感1600字
十几年前在一本初中语文杂志上,看到《沧浪之水》这个名字。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我的印象中,“沧浪之水”成了一个有着传统色彩的美好意象。这种错误的理解持续到现在。看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我也竟能读出点类似于“采菊东篱下”的淡远。
一本小说,大概可以从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来看。文学价值偏向于超脱性,而社会价值偏向于对现实状况的反映和反思。或者说文学价值偏重心灵,社会价值偏重心理和生理。看小说有这样一种移情机制,类似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在自己身上不能(或暂时不能)实现的意义或价值,希望被注目者能够代替自己实现,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慰。《沧浪之水》这本小说,文学价值稍弱,不过很容易把人引向对现今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的思考,阅读起来也能随着主人公的处境波动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感。
制度和风气,物质层面的得与失,联合绞杀着主人公池大为自视的“知识分子”的自尊。妻子董柳在怀上孩子前后的反差引人注目,在有小孩以前。她是作者笔下那个甘于平淡、安静生活的女人,在怀上孩子后,也不知道她是真是处处为孩子着想,还是借孩子唤醒并释放了内心对物质层面的占有和攀比的渴望。在八十年代末,主人公的岳母,一个从农村来的中老年妇女,也深感外孙能够上最好的幼儿园,对他将来的人生至关重要。主人公这一代人是思想观念基本定型了才开始受到新形势的冲击,而他的下一代一出生就被追求实际的社会氛围所包围了。丁小槐的阿谀奉承狐假虎威自不必说,马厅长一面假意宣扬接受意见,一面对提意见的人采取打压态势,让人联想到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位。五十几个部属联名举报,同样被马厅长手腕一转就给打压下去,这可以牵强地和庐山会议联系起来,其中的细节,也可以联想到戊戌变法谭嗣同找袁世凯那段。
《沧浪之水》的叙述里夹杂着大量的“我”的心理感受,非常直白,使小说显得琐碎,看起来满篇都是他的牢骚,加上主人公一事无成的无力状态黏黏腻腻,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厌恶情绪。这种厌恶情绪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读者自身是个积极的行动者,善于处理或改变自己周遭的环境,一个是自己和小说主人公有相似的状态,阅读这本小说使读者反观自身,产生了铁不成钢的恨。产生厌恶感,除了这本小说的叙述风格,还有就是忽略了作者对时代背景和主人公身份的设定,小说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在权力和金钱的冲击下是如何受到侵蚀的。作者的这种叙述一方面容易让人突然弃读,一方面又比较形象地还原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不掩藏其让人厌恶的一面。这种厌恶可能让小说流失不少读者,也可能因为这厌恶吸引读者吐槽不止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小说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主人公池大为)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良知和尊严感。同时“我”又不是个立场非常坚定的人,面对冲击时常显得犹豫温吞,警报频鸣,这也招致了读者的反感。如果作者把“我”设定成一个父辈式的人物(作者在小说开头就描述父亲的葬礼,也许是在给小说定基调,也许是在给主人公定心理基础,而后逐步展现权钱是如何侵蚀它的),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主人公也有一个活生生的“前车之鉴”,就是“自由人”晏老师。“我”的立场的不坚定,可能正是多数人的,或者说是多数知识分子的,从而使得“我”这个角色有了普遍性和代表性。
池大为对丁小槐之流嗤之以鼻,然后又在丁靠逢迎上位后心里又失落不已,这种还只是在心理层面都无法统一的取向,容易使读者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在池大为初期的坚持信念又牢骚不断的过程中,不少读者对他的执拗感到惋惜和不解,从一些读者想法里甚至能读出对“厚黑学”的崇尚。这本本意持批判态度的小说,也许也真的能从中取到点职场人场的经,代价也是摆在那里的。
小说最后,池大为池厅长打压了异见分子小龚,提拔了主动表忠心的小蔡,像是十几年前马厅长的手段的重演,让人想到黄炎培提出的“兴亡周期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