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_1700字
(2019-08-18 20:53:33) 读后感 -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1700字
你能从书中获得什么
把陶器和瓷器分开,本书讲了从宋朝开始到民国结束的瓷器的演变与兴衰史。
作者粗略但又生动的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格,器物,用料及工艺,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带来的瓷器风格改变,影射出社会的全貌。最终与历史穿成一条主线,影射出中国封建王朝从兴到衰的过程。
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你了解瓷器的发展和部分工艺,更是举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让你看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给一个行业带来的变革与冲击。
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章过后有小段总结,作者再次凝练重点加深记忆,值得一读
个人总结
瓷器在隋唐时期便已发明,兴于宋朝,其中五大名窑和六大窑系横跨南北宋,是宋朝瓷器的代表。宋朝的文人雅士审美鉴赏能力极高,追求素雅的单色釉。南宋时期官窑盛行,各地窑厂也互相争鸣,官窑并无垄断地位。
从元朝开始青花瓷的技术有着卓越的提升但没有真正的普及,金元时期真正流行起来的是蒙古人喜好的白色瓷器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这要依赖于明朝皇帝重起丝绸之路,使得青花瓷的原料苏麻离青料得以被广泛使用,瓷器的工艺也成水墨画般的渲染,随着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明朝瓷器的器型种类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外国风格,出现了以前没有过的器形。此时瓷器完全是皇权统治下的产物,和明朝严酷的政治环境一样,对瓷器的要求也相当严格,曾有官员用官窑送人而被斩的事例。
明成化以后苏麻离青料基本用光,中后期改用平等青,此时的青花非常的淡,五彩瓷和斗彩瓷在此期间大放光彩,虽然现在彩瓷的地位远不如青花,但事实证明彩瓷在清朝会得到大方异彩并最终超过青花。
嘉靖万历时期所用的回青料是青花呈青紫色,此时国力与瓷器的质量都大不如前,皇帝的无理要求,与不合理的税收使窑工极其不满,最终造成窑工起义,荒唐的是皇帝并未镇压,而是给事件的挑起者自焚的童宾塑像。此时首次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互相协作的方式,包青窑盛行,官民合作各有所长,此等模式更为合理在以后得以存活。
康熙时期的青花又达到一次巅峰,有康熙青花五彩之说,17世纪中后由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实行海禁,此时日本瓷器得到空前发展,伊万里瓷器和金瓓手瓷器大方异彩。但随着中国贸易国门的打开,市场影响力很快被中国瓷器所取代。
此时官窑和民窑已经相当融洽,甚至部分民窑已经可以媲美官窑。质量较差的官窑也允许流通民间。
受西洋风格影响,康熙皇帝从西方进口珐琅彩料,在宫廷内部小批量烧制珐琅彩瓷器。随后康熙末年又创造出粉彩瓷器。
在雍正时期粉彩达到最高峰,彩色瓷的地位终于超过青花瓷。
此时西方也破解了陶瓷的秘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的制瓷业以德国为首英国和法国也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瓷器终于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各项工艺都已经达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不仅器型迥异,而且也出现了玲珑瓷扒花之类的新技术。
外国瓷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空前发展,终于摆脱了进口的束缚,大大冲击了中国制瓷产业的市场,国力的衰败使得官窑瓷器逐渐走向落寞。
其中不乏一点点的回光返照,如光绪时期慈禧命御瓷院又烧了一大批的大雅斋瓷器,这是中国瓷器史上第一次有系列的瓷器出现。并且慈禧设计了首个品牌的瓷器。同治皇帝结婚的时候又制作了大量的庆婚瓷器。但这些都无法逆转国力与磁器同时走向衰亡的进程。
1930年中国的瓷器第一次进口大于出口,中国瓷器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宣布结束,不久最后的官窑,也就是公私合营的江西制瓷厂成立,最终也因终日战争的爆发而倒闭,建国以后又有短暂的辉煌,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彻底消失。
总结
瓷器的兴衰与否与国力的强盛政治制度和经济是否繁荣息息相关,这是单一行业对整体经济的折射与反应
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力的进步,即便手工业再强也不过工业革命的力量,固步自封和骄傲自满只能使自己原地踏步给后来者超过你的机会。
每次瓷器的卓越发展都与技术的进步不可分割。
历史上对于机密的窃取以及间谍行动无论在国外国内都有。外国在半个世纪就把中国瓷器抄的连裤衩都不剩这就是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力量。资本是公平的资本也是要吃人的。
官窑制度的倒闭和官窑民窑相互结合的生产方式再度证明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