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_1200字
(2019-08-20 05:56:10) 读后感 -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1200字
能上陈嘉映老师的课深感荣幸,其实这本书的很多内容也曾经出现过他的演讲里,这本书按照标题看起来是解读科学,哲学和常识三者联系和区别,其实更是想谈谈“思想的命运”,科学和哲学作为理性思想,哪一种是真正可以理解世界的?科学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把握世界?众所周知,今天的哲学已然失去了像科学一样解释和预测世界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今天的哲学又有何为?并且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分别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具体联系?这些问题都会在这本书里得到综合的回答,这本书很适合那些自奉科学主义至上或者哲学主义至上的读者阅读,进而反思科学和哲学的根本任务到底在哪,两者是否是替代关系,而我们的常识和科学对比,一定是科学认识优先么?常识和哲学对比,哲学得出的反智结论一定是真的超越了常识了么?同时也给“民哲”读者重点推荐此书,是否存在普世的理论解释整体世界?而这种理论又是不是哲学理论呢?并且科学从假设开始,最终推论甚至预测了世界,这是否证实科学理论是正确的呢?再者,观测符合理论就是一种把握科学是否正确的标准吗?这同样会启发年轻科学工作者,所以这本书的受众群体还是非常多的,陈嘉映老师从牛顿物理学到量子力学,贯穿了整个科学史,再从亚里士多德到库恩,维特根斯坦,又贯穿了整个哲学史,看的是非常过瘾,并且非常详细解读了牛顿的诸多运动概念,哥白尼的日心说问题,让我在很多章节里感觉自己又开始回到大学上理论物理课了,这方面的解读能力陈嘉映老师也是很强,并且在本书上半部分,陈老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这一章节里,有相当多笔墨从人类学视角谈论巫术,迷信和科学的启蒙起源,这我是认为最受益的篇章,而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这需要熟悉一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而最后一章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有点儿像个小结。
节选一段
哲学是自我反思的理性,这包括对它自身任务的反思——它通过这一反思不断努力获得正当的自我理解。前面说到,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从来就是哲学的出发点,今天的哲学继承了哲学—科学的这一认知形态。但它已经知道,这种思考方式不能为世界运行的机制提供理论。哲学不能建立大一统的理论,不能为任何问题提供唯一的答案,不能为未来事件提供预测。这些都是实证科学的特点。科学通过巨大的努力摆脱了形而上学的统治;哲学面临着相应的任务:哲学需要摆脱实证科学的思想方式。(陈嘉映)
其实哲学的根本任务主要还是概念的考察和经验的反思,这就是谓二十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从根本上来说,即在于澄清概念考察与科学探索的区别。面对哲学建构理论的冲动,另一个天才维特根斯坦就坚持哲学之为概念考察的本性。如他所言”我们的眼光似乎必须透过现象:然而,我们的探究面对的不是现象,而是……关于现象所做的陈述的方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