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后感_1600字
(2019-10-08 14:18:17) 读后感 -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后感1600字
重读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随着时间推移,维特根斯坦在思想上走向返璞归真,罗素继续朝向文明入世拯救者角色。—— 到底谁更是高人?也许见仁见智。我个人投维神一票:维特根斯坦是真正厘清世界与个人本质的思想大家。相比较而言,罗素有些俗了。
与罗素分歧的开始是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色彩是无神论的罗素不能容忍的。—— 但其实维特根斯坦并非形式上的教徒,他只是经过一战洗礼后突然觉得人没信仰是无法生存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尽管他并不相信天主教大多教义。
关于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穷乡村做小学老师时给几个优秀学生开课后小灶遭到学生本人与对方父母拒绝的情形,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见有人说的,
—— 贫困地区的学生常常是自己或家里不想上学的多,即便外来者去扫盲,或在当地投资教育事业。因穷乡僻壤的人或家庭有生存压力。同时,维特根斯坦的聪明乡村学生也因为自尊而不愿继续进入维也纳完成进一步教育,有个学生觉得那对他是种恩施并感到羞辱,让他时时有感恩戴德的压力,故而情愿放弃维特根斯坦的青睐与无私帮助。
对天才来说,何时何地写作,怎么写和写什么,都不会影响其作品质量的光芒。何况维特根斯坦的作品涉及思辨性哲思为主。因此维神不理解并嘲笑那些非要知道他年龄的读者行为。
维特根斯坦把修身与内省放在第一位,和圣人的智慧相当接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比较罗素,维特根斯坦更是真正严肃的学者,虽然罗素思想开放。罗素后期已经放弃了学术再创作,满足于做社会演说家和畅销书作者。此外,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的“数学原理“错误百出,应该重起炉灶,而非“再版“了事。
20世纪上叶的剑桥群雄辈出,不仅出了维特根斯坦、罗素、凯恩斯等大师,拉姆塞当时还只是个本科生,却已经能慧眼欣赏部分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并得到罗素青睐,协助罗素再版并评论罗素与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从拉姆塞给维特根斯坦的书信及其评论罗素、怀特海的著作来推测,拉姆塞的智商和观点比罗素更接近维特根斯坦一些。
至于维特根斯坦与凯恩斯的关系,有些耐人寻味。整体而言,凯恩斯可能在维特根斯坦面前还是羞涩,故而虽然背后极力撮合W从奥地利乡村教书重返剑桥学术,并资助W路费(因维特根斯坦彻底放弃了个人遗产继承,宁愿清苦受穷)。所以K没写信给维特根斯坦(W)。这也显示出大神凯恩斯的与众不同:—— 凯恩斯很可能觉得自己吃不消和维特根斯坦讨论后者的烧脑哲学著作...... 想一想,假如经济学天才凯恩斯也让自己象罗素那样给维特根斯坦骂一句蠢笨的话!哈哈,凯神到底也是另一个天才人物:他不给维特根斯坦这种“羞辱“机会!
维神很深刻,他反对任何科学崇拜。现代社会实际上从宗教崇拜进入了科学崇拜。科学万能论正无可避免地衰败人文发展,以及人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敏感性。犹如卡尔.斯密特的政治神学阐述的:现代社会所有的规范和理论,都是神学的世俗化……
人们往往对百分百忠贞的爱情不加珍惜,因为来得太容易。尤其维特根斯坦这种弟子众多的天才,选择太多,却也并不一定能获得完美的情爱归宿。性格即命运?
维特根斯坦终身都在真正的性爱与精神恋爱兼同性友谊之间游移和撕裂。—— 他最需要的是超越普通友谊的特殊亲密感。这不容易,大抵具有这种素质的必然会疯狂地爱他,如斯金纳,但维特根斯坦却不特别喜欢过于彼此奉献的情爱。而不够亲密的友情,则不太容易得到维特根斯坦的过分专注。假如维特根斯坦不做教授,没有大批弟子崇拜者给予他温馨,估计他会早逝或自杀,如他的三个哥哥?
“一切东西都是其所是,而不是别的。”乃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题句。
看到维特根斯坦最后在他喜欢的几个好友陪伴下辞世,很欣慰。W的遗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很好的一生。
(孤山梅雨 己亥元月)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