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读后感_2200字
(2019-08-08 13:53:44) 读后感 -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读后感2200字
王熙凤判“凡鸟偏从末世来”,,,请问一个家族的破灭,算——末世——吗?对于写出红楼梦的这种人,一个家族的破灭写成末世,显然太小看作者的眼界。。可以先去百度下末世含义。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请问一个家族如果被抄家了,后人还敢做强盗吗?这可是要灭九族的?!在一个和平时期,被抄家的后人是绝对不会有胆量当强盗还顺风顺水,还干的声势浩大。合理的解释是当强盗是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强盗四起,贾府后代才有人做了强盗。
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里也提到了末世。探春最后代替皇家的人作为人质远嫁他乡他国,探春为什么要远嫁??,因为国家有难,皇家被迫和亲,皇妃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去,便让探春代替自己的女儿去。
前八十回这样难以解释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你读过红楼梦,应该知道这点。
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方向,所谓的末世并不是家族的没落,而是天下大乱,朝代更替。。。至于你说的元春何德何能可以带兵打仗,这个前八十回林四娘打仗,你觉得作者为什么写这种事??你应该知道,红楼梦无一句废话。
我觉得这里的“领兵”可能不是原文,也许元春只是随皇帝出征,帮忙献策,从战术上指挥而已。后被贪官污吏诬陷私通戎强。《吴氏石头记》里写的是元春刑场大骂贪官污吏,使与人听元春之骂皆感窘愧不安(红楼梦第18回元春灯谜诗:“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元春的大声喝斥使行刑官窘愧不安,回头看时元春已经被刽子手处决了。)这里摘录原文一句:一叠声忙命刽子手速速行刑,好早些回宫复命。围观众人见元春说出如此刺耳刺心之言,俱不敢做声,亦不象先前之窃窃私语,皆如聋哑一般。(第54回凤姐讲了一个聋子放炮仗的故事,应该就是比喻元春上刑场。炮仗喻元春,行刑官和围观者即放炮的聋子。)
此外关于宝钗的结局,几乎给出来了最合理的当然并不完美,并不令人接受的结局(其实我也不接受,我只是觉得惊人的合理,我当然更希望是高鹗版本的结局,更体面些,然而这不符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飞是贾雨村的字,而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釵是代指薛宝钗,所以之前就很多人认为薛宝钗最后跟着了贾雨村。很多人说不能接受,年纪也是大问题,这是很明显现代人而不是古代人的眼光来看问题,更何况如果放到末世,放到朝代更替,朝不保夕的时间段,贾雨村那时候飞黄腾达,是很好的选择。
红楼梦诗词“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红学家解释不了为什么,在《吴氏石头记》里,是指薛宝钗荡秋千时,吸引了墙外的贾雨村。
而且红楼梦前八十回有诗词“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红楼梦里“金”指薛宝钗,那么无彩,是怎样的于彩?是不是不光彩??!!未可知。
贾政打宝玉那回,贾政气急败坏的说到: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而《吴氏石头记》里真的就有贾政被儿子贾环所杀。
总之,关于一系列细思极恐的细节,《吴氏石头记》几乎全部对应上,你觉得那些看似很荒唐的情节,有哪个续作者有能力写出来??就因为看似太荒唐,又仔细看了看,反而突觉合理,令人咂舌。
关于作者,索隐派代表蔡元培表示:
他就属于叫索隐派,他们研究成果,我们今天读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他说其实《红楼梦》说的是什么?就是满汉相争!贾宝玉吃胭脂,玉带脂就是玉玺。你看这个贾宝玉不是说了一句话嘛;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水说的就是汉人的汉,带三点水吧;那么泥做的骨肉说的就是满人,满人古称叫鞑鞑,鞑鞑的鞑字上面第一笔就是个土字,所以你看这是泥做的骨肉,所以男儿女儿之争,说的就是满汉之争。然后说贾府整个就是一个满清的朝庭,比如说李纨,李纨就是礼部,你看他姓嘛,老二(老大)贾赦是刑部,为什么呢?你看他夫人是邢夫人嘛,然后贾琏,贾琏就是户部,你看在家王熙风管银子,而且叫琏二爷,在清代的那个排名中,那个户部又排名老二,所以这是户部等等。所以整个的蔡元培那本书,红楼梦考证里面充满了,都充满了这样的模棱两可的说法。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然后后来伟人曾说:《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绝不是说伟人坏话,只是说当时环境如此,大家都当成了真理。
胡适的考证派,曹家抄家学说成了政治正确被写进教科书。然而争议不断。
作者是否真是曹雪芹,还是曹雪芹是化名,还是作者是个创作集团,依然是个谜团,,,至于支持曹家的人,可以证明的是,曹家族谱上并无曹雪芹此人。
关于成书,红楼梦第一回: 甲戌本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在上文的《风月宝鉴》处有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里提到了好多人,我认为作者可能是个集团,不是个人。
至于曹雪芹故居,目前依然没任何证据表明与曹雪芹有关,可自行百度,无力吐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