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8 18:54:15) 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1000字
【26】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读前感1】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惊讶的意识到,这居然将会是我读的第一部德国作品。细数我读过的国外作品,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奥地利、意大利、苏联、西班牙、挪威……却独独而又无心地遗漏掉德国,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疏漏,翻阅资料,德国文学家或者著名的文学作品确实无法如其在政治或经济领域一样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究竟为何,答案也许在世界文学史中早已写明,等待我去学习。
②【读前感2】“维特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又称自杀模仿现象、菲利普斯效应,指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后,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而这个效应的得名即是因为歌德的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也就是说,现在你该知道,即使你学习了像心理学这种看似和文学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仍然无法逃脱被剧透的命运。
③【文学比较】但,即使我事先不知道这一效应的存在,我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少年维特的结局早已注定。因为本书从体例、主人公的执念与疯狂等方面都与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十分相似,少年维特的烦恼让他永远停留在了少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注定了这个女人只能“陌生”。所不同的是,后者含蓄、前者狂躁,因而他们走向生命终点的道路有些许不同。
④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若一场爱情(毋宁说是单相思)发展到极致时,我们反而会质疑这是否是真的爱情:维特对绿蒂、陌生女子对作家R、段誉对王语嫣、斯佳丽对阿希礼……其中后两段作者已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以此类推,前两段也大抵如此。
⑤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每一个经历过少年时代的你我的烦恼,更是少年歌德的烦恼(本书为歌德根据自身经历改编)所幸的是,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用不同的方法排解了烦恼,本书亦是歌德本人的解决方法。维特死去,歌德重生。
“我开始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境是平静的,写到这儿,这儿,一切景象都活龙活现地在我周围浮现,我哭了,哭得像个小孩一样……”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