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读后感_1400字

(2019-10-05 10:34:59) 读后感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读后感1400字

你是否会一天不上网就会难受?一小时不刷看微信就会感到空虚?十分钟内不使用手机就会焦虑?一部已经播完的电视剧,总想一口气看完?
也许这些你都经历过,但你很难把这些行为和【上瘾】联系起来。因为通常我们提及上瘾,下意识会想到的就是毒瘾和赌瘾这些负面的行为,但本书的作者则通过各种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了多少我们浑然不觉的上瘾行为。
上瘾是指对难以戒除的有害体验的深度依恋。它包含两种形式:行为上瘾和物质上瘾(即毒品上瘾)。当人无法抵挡一种短期内可以解决深刻心理需求,长期却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时,就是行为上瘾,比如常见的网瘾、游戏上瘾、手机族等,它与吃、喝、注射或摄入特定物质无关。相比物质上瘾公然表现出的破坏性,许多行为上瘾则穿着创作的外衣,暗中搞破坏。比如为了获得更多关注者,获得更多点赞数,或是在工作上花更多时间,进步的错觉会让你坚持下去,故此,你必须更加努力地挣扎,才能摆脱继续下去的需求。
上瘾并不是某些“意志薄弱”的人所特有的,只要碰到合适的情况,任何人恐怕都能成为瘾君子。
人为何会上瘾呢?
从生理机制的角度来说:行为上瘾和毒品上瘾的模式相同,上瘾行为和吸毒都能刺激大脑深处的若干区域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产生强烈的快感。但很快,大脑的耐受性增强,产生的多巴胺越来越少,要达到最初的高峰,只能增大毒品或体验剂量。
但心理痛苦才是上瘾的根源,行为或毒品只是我们缓解心理痛苦的手段。只有当大脑得知药物或行为对你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人才会真正成瘾,因此任何行为都可以上瘾。上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喜欢】微小而脆弱,易于改变;而【渴望】的效果长期且不易改变。喜欢和渴望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其路径不同,比如爱上“渣男”“渣女”时,我们明知道他们不适合自己,但又情不自禁想要他们。
那是不是上瘾行为都是随机发生的呢?是不是只有恰好在特定情境里才能引发呢?其实不是的,在这个充满游戏化的虚拟网络里,我们每天接触的多数网络媒体、app以及各种游戏,都在刻意培养用户的上瘾行为。上瘾行为是完全可以设计出来的,只需要满足简单的6个要素:诱人的目标(给人以方向和进步感);积极反馈(满足人的掌控感); 初期毫不费力的进步(避免畏难情绪产生);逐渐升级的难度(艰辛感更能提升吸引力);未完成的体验(引起好奇心,提升使用粘度);满足社交互动。书中列举了很多经典的游戏是如何设计并吸引了全球大量的用户的,比如魔兽世界、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等。因此网络时代,各种热门产品的诞生背后都是精心的设计,只是我们深陷其中却浑然不觉罢了。
既然生活处处是【坑】,是否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呢?非也。书中既然讲明了来路,必然也会指明前方,书的第四部分就介绍了如何“戒瘾”的方法。
1. 避免使用意志力,而是使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2. 远离诱惑的环境
3. 利用负面反馈(惩戒)来塑造行为。
4. 利用工具给行为做出提醒。
在科技兴盛的互联网时代,新兴的技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不断的刷新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却也让我们沉迷于其中。但技术无罪,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取决于背后的使用者。因此在书中最后的部分,作者也提出了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方式促使我们进行有益的行为,比如将学校的课程游戏化,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必须谨防,我们为了乐趣而丧失了做正确事情的真正目的,因为只有自发的内在动机,才能让我们在这本身平淡乏味的生活里,将一件事长久的做下去。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