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犹如此》读后感_1400字
(2019-09-10 10:07:11) 读后感 -
《树犹如此》读后感1400字
《树犹如此》,是源于章小蕙的推荐,她说起自己的旅行包里永远放着笔记本和白先勇的《树犹如此》
刚巧也想看《台北人》和《纽约客》,便突发奇想,一起看起来。
这三本最先读的书《树犹如此》,最后读完的也是它。
最爱的就是第一篇,同名短篇《树犹如此》,写的是白先勇自己的爱情。如同偶像剧一般的剧情,读到下面这里,不觉甜蜜,直觉酸楚直呛五脏六腑。因为最后,爱的人还是阴阳失散了。
一九五四年,四十四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王国祥同时匆匆赶到建中去上暑假补习班,预备考大学。我们同级不同班,互相并不认识,那天恰巧两人都迟到,一同抢着上楼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样,我们开始结识,来往相交,三十八年。
不胜唏嘘
星期天傍晚,我要回返圣芭芭拉,国祥送我到门口上车,我在车中反光镜里,瞥见他孤立在大门前的身影,他的头发本来就有少年白,两年多来,百病相缠,竟变得满头萧萧,在暮色中,分外怵目。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我哀痛王国祥如此勇敢坚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后仍然被折磨得形销骨立。而我自己亦尽了所有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白先勇的文字永远是朴实利落的,他不会带着矫情的呻吟说 啊 我好痛……只是静静的描述,敏锐的捕捉,切实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跃出来。
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那棵树的缺口,是心中所爱永失的空洞,我想我懂这样的悲伤,却也不及真正体会过的人的悲伤之万分之一。读到末尾,几乎哽咽。
我想要的是永恒,也许,白先勇也想要的是永恒
欲而不得,满眼泪水。
白先勇说:
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I wish to render into words the unspoken pain of the human heart。
我曾经在不止一个地方写过,这世上人分四类,一类人麻木,一类人可以感知但不愿思考,一类人感知且思考但无法给出明晰的成果,一类人可以感知愿意思考并且能表达。
我想我永远只能停留在第三类,第四类便是作家/画家/音乐家……不能称之为职业,而是具有另一种天赋的人。
在一次访谈中,关于“对人生的哀惋。”
刘:是一种本能的感觉,与生俱来?白:我想有,我想有。
白先生,你真的已经有了,并且 ,我才是想拥有的那个。
下面这几段引用可以做更深的理解。
我们看了文学作品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同情,这个很重要。没有人是完美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文学作品就是写人向完美的路途上去挣扎,在挣扎的过程中,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但至少是往这一方面走。我想文学是写这一个过程,写一个挣扎,让我们看了以后,感到这种困境,产生同情。
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在这种无常的变动中,人怎样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在我小说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他们过去的一些辉煌事情、一些感情、能够保有的一些东西。
我想,人的最后裁判,不是由人来做,只有神——一个更高的主宰,才能对人做出最后的判决。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
我想文学写的不外乎人性人情,只要人性不变,文学便有存在的必要。
让我读到这么好的文字
感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