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家(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4 17:34:42) 读后感 -
《美食家(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读后感1500字
刚开始看这本书,就一直被吸引着,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很喜欢很喜欢,我觉得它特别对我的胃口。
陆老这本书以两篇中篇为主,一篇“美食家”,一篇“井”,篇幅不长,看着不累,关键是陆老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写的,于苏州的背景下,以一两个主人物来展开描写,对主人物的性格刻画的特别形象,活生生的把当时的生活展现在你眼前,能让人跟着到情节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故事却不仅于此,于故事中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变迁以及社会人性,对生活的态度等等,才是这本书和一般的小说有区别的地方,看完很多地方也特别值得我们去深思。
《美食家》,以朱自治和高小庭两个人物关于美食而关系不断变化的一个故事。解放前朱自治没什么爱好,就好吃,一天天还吃出个流程来,而高小庭迫于生计去给他当跑腿买小吃,高小庭当时觉得备受侮辱,这些资本家简直是社会毒瘤,这是他们当时的关系。后来他加入了解放区,后来还机缘巧合进了餐厅工作,于是开始大搞改革,把名菜变成了家常菜,让朱自治没地方吃,高小庭觉得这样算是惩治了朱自治。后来到了困难年,啥都没的吃了,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连吃顿南瓜都是靠人情来的,两个人还在半夜一起去拉过南瓜,那时候所有关系都是平等的了,而朱自治因为没的吃,瘦了一圈,萎靡不振。困难年过了,大家手里有点钱了,开始嫌餐馆里的菜上不了台面,高小庭也想通了,又把餐馆做回了以前的名菜,而朱自治照样吃。后来文化大革命,两个人被关在一起受批判,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寄生虫,而高小庭也因此被下放了九年。再后来,中国的经济繁荣了,旅游的人变多了,对待美食的态度又有提升了,高小庭于是把餐馆一楼改成了快餐,二楼弄成了包间,可以吃到精致的苏州菜,而朱自治依然吃,穷极一生弄了个菜谱,还到高小庭的餐馆里当讲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食家”。
从陆老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苏州菜的精致及讲究,这种美食文化也是代表苏州的一面。享受美食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从人们对于美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朱自治,一生都在追求吃,而高小庭,一生都在对吃的进行改革,两个人都是对美食的一种坚持吧。不管怎么说,苏帮菜流传下来了,没有被那个革命的年代给摧毁,我就觉得是庆幸的,庆幸美食文化得以流传,庆幸我们活在一个可以追求精神享受的世界。
《井》这个故事是以杜丽莎这个女性人物的一生来描写,她是旧时期许多女性的缩影。
从小缺爱的家庭环境,懦弱不争的性格,封建传统的思想以及当时的周围人性的自私冷漠,都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看这个故事感慨很多,也为杜丽莎感到生气,为什么她能对一段心如死灰的婚姻守着二十几年,为什么她不会反抗,最后还以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我是她,未必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放在现在也许一切都很简单,可是长期受着封建思想影响,加上她自己的背景和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性等,怎么样她都是难做出违背社会准则的决定的。
从文中,对那个年代扭曲的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自私,冷漠,嫉妒,所以习惯冷眼旁观,爱看热闹,爱造谣,喜欢把人家的痛苦来满足自己,我认为杜丽莎的自杀,扭曲的人性才是最直接的推手,如果人心是善良的,她的性格她的那些事都不是事。
如今的世界,这些扭曲的人性依然存在,网络暴力、谣言、冷嘲热讽等等,有部分人受不了还是会选择自杀,但大多数人受如今社会的影响,已经比之前的人更加坚强,懂的去保护自己了,但杜丽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注定她是这样性格的一种人,注定她的人生成为了悲剧。
值得深思,希望如今的社会多多宣扬人性好的一面,不要让太多人成为了牺牲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