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读后感_2000字
(2019-09-11 08:34:03) 读后感 -
《江城》读后感2000字
上周末读完《江城》,有一些感触。
《江城》这本书值得一读。我们常说“换个角度看世界”,现在可以“换个角度看中国”。
从《江城》可以看到一个年青的美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变化,特别是看到90年代中期在中国一个相对偏僻的地区,中国改革开放的量变过程,还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糅合。
《江城》以作者于1996年至1998年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涪陵一所大学任教时的经历为主线,反映了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内陆城市的人们身上所产生的变化和希冀。
《江城》在海外发表已有十多年,迄今仍旧热销海外,而且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其中一个版本的封面上曾经出现过一行文字:“如果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选这本吧。”
《江城》作者彼得·海斯勒,1996年的时候受“美中友好志愿者”组织的派遣来到四川“支教”,随机分配到涪陵师专。那时他27岁,在这里取了一个毫无特点却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名字:何伟。
谁也想不到,这座仅以榨菜闻名的西南小城,会成为后来他笔下、美国《时代》周刊亚洲图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书名《江城》。他记录90年代中国小城市居民的生活琐事,“他的笔下”——《南方人物周刊》曾评述道:“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但竟然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一个独特的窗口。
何伟本人有很好的文学素养,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以《江城》成名后,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来到这座小城,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既古老有急速变化的中国小城,看到意外惊喜。因此他每天辛勤地记录所看到听到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于是《江城》这本书写了作者几乎观察到的一切,从开始外国人出现在这座小城,国人的好奇与围观,到中国大学教育的内容及学生态度,小城的风景与奇怪语言,三峡大坝淹没的文化古迹与移民的心态,以及急速变化的城镇化等,展现在你眼前的完全是那个曾经熟悉,现在又远去的上世纪末的中国。
从作品中看到许多当年起步发展中的窘迫、困惑、矛盾、纠结、冲突。山城汽车疯狂的喇叭声,上文学课中意识形态的对立,对外教的欢迎期待和制度性的监控,面对各种不解,何伟异常理性克制,不断寻找平衡,努力寻找一种不改变任何人的生活同时又给自己开辟一条理解涪陵人生活和观念的路径。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恰恰是中国作家难以达到的,因为中国作家就生活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甚至缺乏敏锐感知,同时还受到一些所谓作文规则的限制,对敏感话题不轻易越雷池一步。这也是何伟作品迷人的地方。
作者可谓有备而来。他说:我之所以来到四川,是因为我想教书。不过,我也有另外两方面的动机:我觉得这次经历会有助于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还有,我一直都想学习中文。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目标,但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却不甚明了。我希望写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会睁大双眼,做好笔记。他的记述是在田间地头、旧城石阶、码头航船或者农家小院完成。
何伟在那两年经常光顾一家小面馆。面馆的黄老板回忆说:“20年前何伟几乎每天都来餐馆吃饭,算上他,一共有四个美国人来这里吃饭。起初何伟只能指着菜名比划,过了几个月,何伟会指着一个菜名问这个字念什么,那个字念什么。一个学期后,他就能熟练地点出想吃的菜了。到了第二学期,何伟已经会讲中文,再一年后,能听懂涪陵方言。”黄老板说,“而另外三位美国人,走的时候还是不会讲中文。”
何伟的祖父是名神父,父亲是密苏里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何伟说:“我的宗教背景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追求内心的平和。”
事实上,如今的涪陵高架林立、人口百万,早已不是何伟书中所写那样,是一个必须坐船才能到、只有20万人口的小城。当年他任教的涪陵师范学院校园也已被废弃,有些阴森、长满杂草。他笑着回答“过时”的问题:“我的书至少能够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何伟感慨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我佩服他用到这几个词汇。
在“知乎”有评论说:《江城》是一本好书,至少在叙述上,它是一个相当精彩的文本。彼得·海斯勒在著名学府受过的训练,显然在他的写作中得到了良好的表达。相比其他诸多描写中国的书籍,《江城》这种风格的写作,和它处处流露的颇为动人的东西,更显一种难得的美感。这种美源自真实的体验、忠实的叙事,优美的表达,和时常冒出来的精辟评论。
的确,我非常欣赏那些穿插在叙事中的评论,期间显示的真诚和犀利,总是让我忍俊不禁。
上周读完《江城》,本周我又开读了何伟的《寻路中国》。已经发现,感觉更加美妙。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