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_1300字
(2019-08-28 01:31:26) 读后感 -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1300字
你焦虑么?来读读这本书吧
——焦虑的我读《身份的焦虑》
这本书纠正了我两个根深蒂固的偏见,一是充分让我认识到了以貌取人的科学性,二是对哲学家的智慧产生的深深地膜拜。
别笑,我说的是真的。
如果我有阿兰·德波顿这样的又帅又有才又会说话又会讲历史和文学的老师。。。唉,这都是粉红色的梦啊!
呃。。不做梦了,好好说话。
帅老师说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没有焦虑的人生太完美,完美的都不真实了。帅老师思路清晰,先说明了为什么会焦虑,又给出了解决焦虑的途径。给帅老师一个大大的赞!
财富、地位、名誉、爱、受人尊重等等等等想要的越多就会越焦虑,把人生目标降一降,把需求减一减,把对自己和家人的期望值放平一点,会抚平很多焦虑。“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帅老师给出了5种解决方法: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哲学家用智慧来点醒我们理性对待他人的看法。“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
“悲剧促使我们摒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如果这个世界中的人们从悲剧艺术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的失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不会如此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头上。”文学艺术让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更清晰,更加通透,更加柔软,更加宽容。他人的故事让我们找到同类,减轻自己的孤独感。
不懂政治,此条忽略。
宗教让人有信仰,有希望,内心有依靠。
“对死亡的思考能够赋予我们以勇气使我们能够摆脱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中的那些毫无道理的成分。在一具骷髅之前,他人观点中那些令人压抑的东西将会习惯性地丧失赖以吓人的力量。”
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参加完葬礼后心情是悲伤的,同时看淡了很多事,更宽容,佛系一些。因为在死亡面前,那些焦虑都不值得一提。特别焦虑的时候,想想参加完葬礼后跟自己说的话。
一直以来波西米亚人指的是吉卜赛人,后来用波西米亚人来指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资产阶级体面的人。有如现在说的非主流,看起来特立独行,不管主流社会多么不认可,依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是西方的陶渊明,看淡功名利禄,回归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平息好多焦虑。
常常有人会问:读书有什么用?
帅老师很直爽的,“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我常常会回答:没用,就是喜欢读啊。
但是这一本不一样啊,确实有用,读了很多历史,还在某种程度缓解了焦虑,更重要地是认识了帅老师啊!(好花痴的感觉[捂脸])
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少依赖别人,在情感上尽量独立坚强,给自己一个坚定的方向,缓慢地,平稳地,愉悦地向前走,就好了嘛!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