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_800字
(2019-10-06 08:43:07) 读后感 -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800字
初次对贾樟柯有印象是电影《天注定》,看了之后一下午都没缓过来,那种不带滤镜的对底层人物的刻画真实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那些洗头女、抢劫犯、流水线工人,无一不是徘徊在生存边缘的人物,他们麻木,扭曲,身不由己,总是愁眉苦脸,像极了村里那些初中辍学讨活路的同学。
这本书是他对于自己电影创作解读,以及某些访谈记录
导演里文章写得最好的,一是陈凯歌,二是贾樟柯。
“当时那些中断学业的人都有理由,比如父亲去世了,家里需要男的去干活;又如家里供不起了,不想再花家里的钱,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原因,都是要承担生命里的一种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就放弃了理想,他们承担了非常庸常、日复一日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分别,一年前和一年后也没有分别”
“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缺点甚至龌龊”
“它们将创作变为了操作,在躲避实用主义者挤兑的同时,使艺术成为了一种实用”
这种对于生活、电影和社会的透彻思考让我深深折服,他不扯着脖子声嘶力竭地呐喊,不像杨德昌深刻冷静地批判,他压抑地、完整地、带着厚厚的灰尘和毛边把整个底层社会,真真实实地呈现出来,不回避,不夸大,不美化。用陈丹青的话说,“他是个不一样的动物”。
上电影鉴赏课的时候,看了最后一段《小武》,1997年的片子,扒手小武被抓到后,拷在马路牙子的电线杆上,警察走开一阵,不一会儿,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灰压压的一圈,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这时我才明白鲁迅先生的那句描写有多生动:
“像极了一大群被扯着脖子的鸭”
可怕的是,那些不是群演,那就是拍摄期间出来看热闹的普通群众。
其实平心而论,他的电影技巧并没有姜文、李安等顶级导演高级,姜文的“马拉火车”,“三圈头颅”是他这辈子都鼓捣不出来的。
但他真实。
许多人没有力量凝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专注情感就要直面人性,一些影片快速的节奏与激情无关,相反只代表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