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读后感_800字
(2019-09-16 03:23:55) 读后感 -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读后感800字
中国之大,自然人文景观之丰富,作者以杜甫诗词中的五城为引子,以盛唐史为背景,以碑刻,遗址为目标,靠一本全国列车时刻运行表和中国地图,乘坐绿皮火车、小舟、长途汽车,甚至拖拉机,摩托车等等交通工具,行程近五万公里,四进川,两穿秦岭,三过兰州,五宿西安,游遍以关中、西南、西北为主的黄土中国。
这位唐史学家的旅行笔记谈古访今,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作者抱着喜闻乐见的心态,体验中国大地最朴素,最原生态的交通和生活方式,不抱怨,不猎奇,不嘲笑,无需悲悯。全篇文字简单、平实,因为作者特殊的游历过程却显得格外生动。他能带着香酥鸭和泸州老窖乘坐中国海拔最高的铁路线,穿过仿佛中国最荒瘠最悲凉的一片土地;两度“远走平凉”,绕道三省,只为看一眼麟游县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两过剑门,只因陆游一句“细雨骑驴入剑门”。好一介性情中人。爬不动山,便在华山脚下歇息到中午,干脆下山寻饭吃去。坐车时看不下去书,干脆发呆,率性洒脱得很。经常的作者拎上一瓶好酒在火车上,在下榻处,望山望月望水,悠然独饮,微酣而叹自己放佛是天地间一个永恒的旅者,航行在古典的中国内陆。这作派像极了古龙小说中的一柄剑一壶酒一个孤独的身影般的大侠。
然而作者又是那么一位好食之人。走过之处,无论城镇、乡村,必寻当地特色美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千家食,真是一段美妙人生。
文中也提到,美国一位研究旅行文学的教授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说过,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使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甚么荒凉的小地方,游记本身骨子里还是在歌颂自由的。所以,游记简直就像一首颂诗,一首自由颂。这本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看起来是一场文化苦旅,倒不如看做一次次诗意的自由之旅。
看完掩卷沉思,作者文中描述记录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内陆的风土人情,在千千万万的村镇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所谓的美景、美食大多只停留在人们的回忆中,无处可寻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