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逻辑思维》读后感_2500字
(2019-10-07 07:25:56) 读后感 -
《逻辑思维》读后感2500字
Part5 东西方思维
形式逻辑:用纯粹的抽象概念描述。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前提的真实性,前提是先于你的结论而存在的。形式逻辑是一种演绎推理,即“自上而下”的论断结构。
包括最古老的三段论以及命题逻辑(比如条件逻辑)。
归纳推理:“自下而上”的。人们会收集各种证据以暗示或支持结论。结论不一定正确。
辩证推理:不属于形式逻辑或演绎推理,通常不解决抽象问题。它寻求真实有用的结论,而不是有效的结论。事实上,通过辩证推理得出的结论通常会与通过形式逻辑得出的论断相悖。
中国的辩证法给出了矛盾、冲突、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解决方式。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更具“攻击性”,他会通过消解旧矛盾来支持一个新的命题,而中国式的辩证法则力图寻求两个看似冲突的命题皆合理的可能性。
一个论点有效,当(且仅当)它的结论是从前提推断出的。有效性与真实无关。当一个论点的叙述结构是恰当的时候,它就是有效的,而同时其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文氏图可以提供一些展示类别包含和排斥关系的基本图解方法。
在东方不曾有过逻辑发展的脉络,而是发展出了辩证推理。
亚里士多德将逻辑思维的基础确立在下述3个定律之上。
1. 同一律:A=A:无论是什么,它就是它。A是它本身,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
2. 无矛盾律:A和非A不可能同时发生。没有什么事物同时既是它又不是它。一个命题和它的相反面不可能同时为真。
3. 排中律:任何事物一定要么是,要么不是。A或者非A为真,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情况。
相反,东方思维的基础是辩证法。
1. 变化论:现实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现在正确的东西可能很快就会变成错误的。
2. 矛盾论:矛盾是动态存在于变化中的。因为变化是不断的,所以矛盾也是不断的。
3. 关系论(或整体论):整体大于部分叠加之和。各部分只有在整体关系中时才有其意义。
这些原则还暗示了东方思维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坚持发现极端状态之间的“中间道路”。有一种很强的预设是,矛盾通常是明显的,而人们倾向于去相信“A是正确的,但非A并不是错误的”。
辩证的传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东亚人更关注情境。如果事物处于永恒变化当中,那么你最好关注围绕一件特定的事情的环境因素。所有因素都会影响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引起变化和矛盾。
西方思维会发生谬误是因为,人们会很快消除表面的矛盾,并接受两个命题都存在一定正确方面的可能性。东方思维会发生谬误则是因为,人们会为了支持一个较弱的命题而寻找它与一个矛盾但强有力命题的不同点,这样人们便能发现一个出现矛盾的较弱的命题可以更具合理性。
东亚学生在面对命题逻辑时比美国学生存在更多问题。他们更易受到自身欲望的影响。如果他们希望一个特定的结论为真,那么他们就更容易错误地判断这个结论是从某个前提推出的。
因为古代中国人关注情境因素,因此他们在许多古希腊人犯了错误的问题上得到了正解。古代中国人关注情境,这让他们意识到在遥远的地方之外也可能发生一些事。
东西方人有关可塑性和变化的信仰差异贯穿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东方人相信努力可以变聪明。欧洲文化传统下的人尤其是美国人——会将一个确证为小偷或谋杀犯的人贴上“罪犯”的标签,而亚洲人会避免这样的类别化。
人的思维原则主要是在青春期之后习得的。
辩证思维一般符合下述5个准则。
1. 关系和情境。将一种事物或现象置于一个更大整体中的重要性。
2. 反形式主义。过度强调逻辑方法会导致曲解、错误和僵化。
3. 矛盾。后形式主义学家强调了辨认不同命题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性;并且人应当认识到相反的东西可以彼此补足,相比于为了认可一个东西而否定另一个东西,认识到矛盾的互补性能够对事物有更好的理解。
4. 变化。后形式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将事件放在一个过程中去理解的重要性,而不应当以一种静止的眼光把它当作独立发生的事件来看待。
5. 不确定性。部分是因为他们强调变化,承认矛盾,并且认可在大多数情境中多元因素的影响,后形式主义学家十分看重知识的不确定性。
年轻的日本人在面对冲突时比年轻的美国人更睿智,这是因为他们所受的社会教化更强调关注社会情境。他们被明确地教授如何避免和减少冲突,冲突对于东方社会结构的破坏之大远甚于西方。
年轻的美国人较少会被教授以辩证的原则应对冲突。但是随着他们的经历增多,在人生中遇到更多的冲突,他们会感知到认知和处理冲突的更好方式。日本人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进步是因为,他们只是应用早期习得的概念,而没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与冲突有关的经验。另外,他们在生活中碰到的冲突也比美国人要少,因此他们没有太多机会感知更好的应对冲突之法。
逻辑思维的优点似乎是找到更多辩证法的谬误,而辩证思维的优点则是发现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Part6 大道至简
简单行事在科学、商业等领域都行之有效,不过并不适用于医学。
我们可以使用许多技巧让自己忽略那些看似和我们的推测相矛盾的证据。有一种托词就是对于假设的某种可疑的合理修正。特别解释是对某个理论的完善,它不是直接从理论生发出来的,而只是为了使理论合理而存在。
我们不能轻易地做出假设得出结论。我们验证假设的方法存在缺陷,是因为我们总愿意寻找可以确证这个假设的证据,而不寻找反驳的证据。不仅如此,当我们面对一些明显的反驳证据时,我们总有高超的技巧推翻它们。
一个无法详细解释某种反驳证据的理论家是不可信任的。我们可以相信不能被证伪的理论,但是要确定它们是以可信的方式得出的。
古希腊人相信宇宙的稳定性,因此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期间那么多科学家都被束缚在那种观念中。相比之下,中国人却深信世界是持久变化的。中国人对情境的关注让他们对声学、磁学和重力有了正确的理解。
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当专家肯定了一个观点之后,你对这个观点的反面持怀疑态度。相反,简单地不接受专家的观点也不够明智,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让自己相信你的其他专业知识足以让你怀疑人们的普遍共识。
作者建议:
1. 努力辨别关于这个问题所涉之事是否存在专业知识。关于占星学就不存在什么专业知识。
2. 如果讨论的议题确实具有专业性,那么就研究一下该领域的专家是否对此问题存在共识。
3. 如果存在共识,则这个共识的认可度越高,你对是否接受它的怀疑就越少。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