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_800字
(2019-09-18 16:29:39) 读后感 -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800字
唇亡齿寒,相爱相杀
萌动看吴老师的这本书,是因为书名——《跌宕一百年》。书名里透出了厚积薄发和动荡沧桑和历史的积淀。书的内容也没有让人失望。
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近100年里,华夏古国满目疮痍,在风雨飘摇中禹禹独行。像一块儿鱼肉,被各国列强瓜分,最不可忍受的是一边被欺负,还要一边像小媳妇一样给人提鞋。但同时也让沉睡千年的古国开始苏醒,开始从傲娇的文明帝国幻影中认清自己。成长的阵痛,刻骨铭心;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
本书两条线并行,一条民营企业的兴衰,一条国家政权的更替,民族的动荡。国家之于商业正如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同时,商业的繁荣也会带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改变,不仅带来异域的风景,先进的理念,开阔的视野,富足的生活,让国民走出井底,看到大世界的风采;同时也在民族危难时刻,肩负起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重任。正如作者在文中写到“在国贫民穷的时刻,是怎样的资本和人才组合启动了“洋务运动”?在慈禧出逃、八国联军蹂躏北京的时候,南方的商业繁荣是靠谁保全的?当立宪浪潮成为全民共识的时候,谁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谁保卫了市井的稳定?在“五四运动”的口号声里,谁是广场背后的支持者?在军阀割据的年代,谁一度管理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在日本军队悍然侵华的时候,又是谁保住了“陪都”重庆的安全并转移了国家的最后一口元气?”
商人,这个一直不被民族文化重视甚至轻视的角色,在生灵涂炭的乱世,成为这个国家努力前行的动力之一。也曾忧国忧民,也曾慷慨相助,也曾全力以赴。所以,原谅由于一直被忽视,一直被贬低而形成的政权面前摇摆不定的软弱一面吧。
这本书感觉写的不错,值得看一下。也顺便减少一下仇富心理(哈哈)。
最后用《理性乐观派》里的一句话结束:“每一个帝国都是贸易财富的产物,但它本身也是破坏财富的最终原因。商人和工匠创造繁荣,酋长、祭司和盗贼把它挥霍一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