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2 09:09:55) 读后感 -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1000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书作为《跌荡百年》下集,吴晓波试图完成从1938年-1977年的中国企业和商业变革史。
但实际上,这近40年,正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民营企业消失的近40年,所以本书与其说是企业史,不如说是政经史。
苦难的人们,经历抗日战争、内战、动荡的政治局势,一轮轮家园尽毁、身心摧残。在危乱与动荡面前,不屈的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那一个“强国梦”。
特定时代,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尽国民众生相,为国忧民的政商领袖闪亮登场,各类牛鬼蛇神也粉墨登场...
本书记录了一大批或救国或误国的企业家。
本人给予四星级评价,值得一读。
作者对国民期间的编史,主要依据共产党党宣资料,有较大的政治偏见,不值得借鉴。
这38年里经历了2次大饥荒,1次大跃进,2次文革。稚嫩的党首,试图从人心控制国民,意识形态多次转变。
有些名字,势必永远记载在历史丰碑上:蒋经国、卢作孚、邓小平、顾准、陈云....
有些名字,势必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傅宗耀、孔祥熙、江青、姚文元....
杨小凯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以1937年的抗战爆发作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转折点,把其后的12年称为“经济的崩溃时期”:本来就发育不良的中国民族资本在战争中饱受摧残,而国营资本以及官僚资本的地位都得到空前的强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使中国经济过早地结束了自由竞争时代而加速步入以国家资本为主体的垄断时代。(引)
摘作者最后的题记:
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苦难让我们有机会凝神思索,学到不少东西。它使中国人得以细细体察所历之事,对千年历史进行更严苛的观察,若非受辱,我们对之也许根本不会留心,还沉浸在骄傲的大国幻境之中。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有一个词汇覆盖了所有的主题,它成为无数热血国人的毕生理想,这就是“强国”。“强国”的急迫,让这个国家变得无比的焦虑,有时候甚至显得迫不及待,在一条道路还没有完全考察清楚的时候,便不惜铤而走险。在很多敏感关键的时刻,渐进式的思想往往被视为“反动”,颠覆式革命,甚至流血暴力,成为全民性的选择。百年春秋,闹剧、悲剧与喜剧交织上演。
中国民族性中对威权——特别是中央集权的渴望以及领袖崇拜,在后来的岁月中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一场不堪回首的浩劫。到1976年,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而没有活力的经济体。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