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读后感_1600字

(2019-08-02 21:10:25) 读后感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读后感1600字

读这本书,漫长得很,时常也感觉枯燥乏味,但读完以后感触与启发颇多,虽然潘绥铭教授在本书中所用调查研究内容、方式均不同于国外众多纷呈的性学报告(《海蒂性学报告》、《金赛性学报告》),但这恰恰反映并符合了中国的国情,也诠释着潘老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主体建构思想。(下文中斗胆将这种思想定义为“性建构”)

作为一本性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著作,调查止于2010年,所覆盖的人群上至70岁的老人下到14岁的青少年,从按摩小姐到各类老板;内容上,身体、社会、健康、性别、关系、少男少女、非主流、交易中的性均有所涉及,从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前人未可及。其中心思想“主体建构”,十分认同。

其有三点含义:

一是中国人的“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外国人,中国人需要资助构建研究本国人的“性”(包括性活动,性史,性哲学等),这即是“中国的性建构”。很可惜,直到现今中国人本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对于一个经济极速发展的大国来说,这是隐患,是很可怕的,上升到政治,这与我国的意识形态是极为密切的。最初的“性”,前有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三妻四妾,后有文革时期禁欲盛行,革命革掉了心而只有生,都是政治生活的产物,由于根深蒂固的对“性”的讳莫如深,性教育的落后,愈来愈多的青少年通过看黄“学习”性知识,这一点,虽作者提及,但对其消极影响,例如日本、欧美的黄,对中国青少年的性观念、恋爱观、价值观都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例如在“黄”中以时间长等作为评判性生活的标准,对于但凡了解性学的人来说,这种观点可笑至极,但现今却备受推崇甚至奉为不二法门。尤其是日本“黄”中鲜明的大男子主义,这种文化输出十分可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现今强奸杀人案件频频发生是否有如此原因?应希望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我希望,这是国家禁黄的主要原因,而并非所谓的黄对身体心理上的毒害,有这种毒害的原因正是尚未打开的性教育,没有人给予青少年以正确引导亦或中国自身正确性观念的输入,以及偏激的舆论氛围,使青少年陷入痛苦与矛盾,醉心于做错事的内疚与羞愧,可是就算是自慰,何错之有?这是可悲的,希望中国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性。

(另注,这让我想起大学里想同老张做的未行动的课题: 黄色文化对泰安地区中小学生的影响,现在想来,确有许多的不完善,侧重的应是观念的影响与矛盾)

二是中国性的研究应不囿于政治氛围,也即研究者对中国人的性千万不能止步于舆论,这就是所谓性本身的自主建构,前文讲到政治与性的关系,但研究调查者应从最真实的数据中提取出相应事实,而非屈从于舆论,这也是做各类研究的前提。不过对于性这种历来“敏感的话题”,相对独立于政治与舆论是必要的,我相信,现今的舆论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嗤性研究者为淫秽,反而应很希望出现一位“站出来的人”去说明如此种种吧。

三是个人的性建构,这是最重要且最必要的,这肯定了每个人自身“性“的独特性,男人不同于女人,自己不同于他人,这个建构是不可能被其他人所知晓取代的,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我认为帮助找到属于每个人自身的“性”,才是性研究的最根本目的,这才能使你这个人称之为完完全全的人,才能做到苏格拉底所述“认识你自己”。性观念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样,同等重要。很可惜,人云亦云者居多,真正思考者甚少。

这以上三点便是我认为所谓独立的性建构的含义。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我们展示出来此书的成果,更难能可贵的就是提出这种自主建构思想,指明了日后的研究道路和研究手段,就连问题设置也一一指明,潘绥铭教授令人敬佩。

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性社会学(或许说的再大些——人文学科)能立足于世界,毕竟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享受,精神世界的杂芜还需自己剔除。这时,借鉴别国的优秀经验是必要的,毕竟别国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自觉只有人文学科强大起来,国家才是真富强。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