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看见》_读后感_1900字

(2020-01-02 23:52:24) 读后感

《看见》_读后感1900字

这本书,是我固执的求一位素未谋面的驴友送我的,一直一直,也不敢看。就像柴静的节目,我也看的不多,害怕更多的认同,触动我心里的,被忍住的新闻的梦。
终于有了段躺在病床上的时间,可以潜心的阅读。
关于新闻,我有自己无法释然的悖论:新闻,就是把发生的事件准确的传播出去。可是对于传播的影响,却是不能控制的,比如报道了一个案件,本来是提醒大家增强防范意识的,却无意间,让有恶意的人借鉴了犯罪的方法。
书里说到:“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专业的学习,让我深深认同“记者,不能干预、参与事件,要客观的呈现事件,克制、冷静,没有个人情绪。”至于判断,是受众的事。她也说“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她肯定并且升华了我的理解:
“准确是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
正是源于这种认同,使我阅读的过程几度痛哭,不仅为这些文字,也为自己错失的人生。其实我深知,如果我做记者,也未必做的好,学识能力是一方面,际遇运气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勇气:坚持独立的勇气。
独立是什么?书里引用了1946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柴静也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她理解的探寻。
阅读的过程不断终断,我必须克制自己从感动,或者伤感,或者其他什么让我泪流满面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尽量减少更深入的思考。
思考,不是让人快乐的事。所以干脆摘录几段触动的我的句子吧,人只能认同自己已经接受观点,所以有些文字我做了一些改动,便于上下文的连贯和理解: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区别是能够独立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才算一个真正的公民。”
“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要通过行为来影响,而不是用语言侵入他们的思想。”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类的大部分痛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
“没人跟你过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有什么东西对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么?”“爱情、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人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
这些话有些是她的总结,有些是她的同事或者采访对象说的,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刚刚好传达出我认同的那一部分。
特别是看到“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清楚的知道你的靶子在哪,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关系。环境需要脱靶的时候,可以脱靶,这是运作的策略,但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因为:
“成功的人不能幸福。”这句话一下子戳中我,我瘫在沙发上像拉屎时一样用力的憋住气,眼泪喷薄而出。二十岁的时候,我问自己要什么,是聪明还是快乐,我觉得还是快乐吧,我放弃文字,因为文字的力量会让我痛苦,而也只有在痛苦中,才能历练出有力量的文字。
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无论文武,我都觉得是需要些天分的。我始终觉得一个十六岁就读懂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那份绝望的孩子,对文字是有些天赋的,放弃,就像失去声音的黄鹂。也许甚至过的更好,但失去了生命里最擅长的东西。
可终究慢慢习惯了,习惯了欢笑,习惯了忘记。
就像少年时我和她一样认为“独立就是脱离集体,不依附,不动感情,觉得那样脆弱。”也和她一样,在时间中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
她在文末用了一段很文艺,却不是新闻人该用的一串句子:
避人默坐,以处忧患。
让我又想到那个躲在楼梯拐角,一个人读书,一个人悲欢的我,少年时的我。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