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_1800字
(2019-08-18 22:41:28) 读后感 -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1800字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近来看了几段视频,南怀瑾先生说人的秉性、习性是先天带来的。是人的本质,靠外部是很难改变的。一个是金庸先生当被问及如何教育孩子时他的回答是从不过度关注孩子教育,他认为孩子生下来好就好,不好也教不好。这对我的触动很大。作为教育者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是应该无为还是精进有为?哪些是对育人有帮助的,哪些是画蛇添足的教育行为呢?直至看到易中天老师对知识与智慧的理解,我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一点。我们可以教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但是能不能习得,能不能领悟就要靠学生自己了。因为每个学生的根器是存在差异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异,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能否学有所成皆是因缘造化。教育就是介于管与不管之间的一种守望与陪伴。
所谓“禅宗”,就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吸纳了儒道两家的思想,经过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洗礼,产生出来的又一种智慧。它标志着中国人的智慧已经从早熟走向了成熟,从思想变成了境界。不少学者认为,禅宗的中国化,其实就是儒学化。或者说,第一步,玄学化;第二步,儒学化。有了这“两化”,佛教可不就中国化了?中国化以后,岂不就可以跟儒道两家“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了?很多人对佛存在误解,因为无知才有误解。所谓禅,是梵文的音译,全称“禅那”,意思是“静虑”。它原本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禅定、坐禅。张中行先生有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做“用深入思索的办法改造思想”。静虑是了不起的学问,因为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静生智,定生慧。静定训练,帮我们找回心灵宁静的角落 。佛乃觉者,众生皆有佛性。佛家的静坐、参禅等修行方式,只是为了找回自我。正所谓自性成佛,一念悟即是佛。
为何谈了这么多与佛有关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儒道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既然都是文化,我们就不应该执着于孰优孰劣,而是有理、有用就学,能增长智慧就精进钻研。
小时候的自己,特别喜欢看武侠片,不管是金庸小说还是其他小说,里面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寺庙、和尚,渐渐就愿意亲近佛法。近期看了《鹿鼎记》,里面有顺治出家、韦小宝出家等桥段,通过一些情节真切感受到了佛法即世间法,生活处处有禅机。人人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 换句话说就是行、住、坐、卧皆可悟道。真正的成佛并不是立马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落因果。而是成佛后精进如一,该吃饭还是吃饭,该睡觉还是睡觉,不再能够感受生老病死之苦,精神上实现了超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金庸先生对佛学钻研的精深,他可谓是一个佛系小说家、哲学家。
中国文化讲因果是三世的,这一代,上一代,后一代,是直线的。印度文化讲因果是横线的,是讲个人的,前一生,这一生,下一生。所以印度的文化进来之后,就和中国的文化结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国因果报应的学说基础。 佛说三世因果,真实不虚。作为一个初窥佛学门径之人就不再进一步谈对因果的体会了,否则就落入“野狐禅”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治国,二是做人。”不过,法家只讲治国,不讲做人。墨家,也不怎么讲。讲人生的,是儒道两家,但讲法不同,观念也不同。道家当中,老子讲人生智慧,庄子讲人生态度。儒家孔与孟,都讲人格塑造。孔子要做“君子人”,孟子要做“大丈夫”。独尊儒术以后,这就成了主流。结果,是弄出了一堆伪君子和假正经。到了魏晋,儒家思想边缘化,孔孟之道吃不开了。吃得开的,是老庄《周易》、佛教玄学。表现为魏晋风度,就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春秋、魏晋时期就好像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上游水清澈见底,所以很多学者不愿读宋、元以后的经典,因为他们觉得这里面掺杂了太多杂质,让人摸不着头绪。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不是说越往后就越不好,只是对于《周易》、《道德经》、《论语》等这些不易之经典,还是原本素读最好,因为这里面的智慧虽历经千年,但历久弥新,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璀璨光芒。
燃先圣之心灯,续众生之慧命,揭宇宙之至理,轨万有之一行。 学山慧海一盏灯,忽明忽暗雾中行。 道阻且长,行将能至。为官当存忠义,读书志在圣贤。在读书路上,继续求索、前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