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群效应》读后感_3500字
(2019-08-10 19:14:13) 读后感 -
《小群效应》读后感3500字
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的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现象,称呼为“小群效应”。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案例-微信读书
2016年,微信读书开展了“赠一得一”活动,如果一个用户不想付费购买新书,可以通过好友赠送方式来免费获取。
这一点特征在今天互联网很明显,用户认知中,尽管在支付方式和成本方面很低廉,然而用户本身认为价值回报很低,通俗来讲,买一本电子书,不如一本握在手里的纸质书实在,为了去掉广告或者提前看一集电视剧,而付费购买VIP,都是神经有问题的人才会干的事。
所以一度有很多人分享了很多的付费账户信息,来通过各种漏洞,享受这些服务。
不过近一个时期有所改观,这些互联网平台有的利用痛点,有的利用社交,有的利用IP,成功进行的客群的长期付费习惯培养。
比如迅雷通过离线下载服务,拉动很多用户可以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需求而付费,比如你正在下载一个极其冷门的软件或者资源;
微信读书就是利用社交关系,驱动用户实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优酷则是利用了郭德纲这个IP,成功拉动很多相声粉丝冲着相声去买了会员。
回答刚才的微信读书活动问题上,这个活动进行到第三天,有2.1万用户送出了4.6万本书,人均送出2.2本,带来5000多名用户,活跃用户比活动前增长30%,同时基于微信社交关系,很多老用户被召回;
1.8万名领取新书用户领走了3.1万本书,平均人均领取1.72本。
腾讯在追踪赠送路径时,发现用户向小圈子书友推荐图书的意愿和数量,是远远超过向泛泛的朋友圈的推荐。
比如,如果1名用户将图书分享到朋友圈,就会有2名用户将其分享给“好友”和“群”
平均每人会将图书分享给“好友”或者“群” 2~3次,比分享到朋友圈的频次(平均每人分享1.6~1.8次)高出不少。
现阶段用户,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就是当一旦发现可得利益时,一定会优先在一定范围中,进行传播,期望达到最大效果,也是树立一定社交范围内的自我价值肯定和传播。
同时,因为在某些群或者好友中,已经有极其固化的认知和特征,比如父母一辈的人总是给你发一发养生,发一发某些标题党的内容,公司技术群,多是探讨和分享核心技术问题。朋友圈的感知能力和个人价值认同在降低,朋友圈在今天更像是实时新闻热点追踪的信息流,而且这个信息流是可真实触达和互动,这点和微博仰慕明星大号还不一样。
今天很多的新产品存在“冷启动”问题,在早期怎么可以实现快速启动,微信读书这个产品早期也是存在这么个问题。徐志斌在书中说,早期这个活动腾讯的目的是,志趣相投的会一起阅读和讨论。确实,也发现愿意分享和被信任的用户群非常固定。
微信读书将用户分成了
骨灰:月登录超过20天,占比18%
铁杆:月登录10~20天,占比20%
浅度:月登录不超过10天,占比62%
但微信读书也存在问题,用户平均阅读时间超过30分钟,但是大部分数据阅读进度停留在前半部分。读书与其他方式对比的确是耗费时间和精力。而这也造成了,骨灰和铁杆用户极为突出,他们的权威性和推荐则容易被接受,一句话,你推荐的就是对的。
不过这个活动,也遭遇了出版社的反对,他们不希望版权书籍被免费赠送,于是,接下来,将赠一得一开发成为功能,同时上线了买一赠一(购买后,可以赠送好友一本)。此外,用户可以无限松鼠,但每个人只可以领取两本,但是那些参加买一赠一,出版社来确认。
实际上在互联网业态中,由于边际成本很小,很大程度上,社交力量可以将一些知识进行对应群体的价值传递,通过一部分人的挖掘,启动,特权,引导另外一些人对此事件有所感知,并且转化。比如很多视频VIP,也是通过内容本身拉动用户的参与,在知乎平台的很多直播中,也是一种社交力量形成的合力。
分享,是社交网络中,最关键的动作,是代表用户想和哪些人分享什么信息,从徐志斌给出的数据看,用户倾向分享到微信群和好友,在当天分享人数和次数,其占比均超过85%。
在微信读书中,通过赠送功能,每天能够带来新增注册在5000-7000名。
案例-全民K歌
另一个本书提到的案例是全民K歌,这个产品目前拥有4.7亿用户,17年6月份,日活跃在5000万,月留存在75%,1000万用户每天登陆,有几个数据很有意思:
七成用户选择收听好友歌曲,但播放量是全平台的40%~50%
剩下50%~60%来自用户关注的那些唱歌好听的人
简单说,身边的歌霸很少
书中分析说,全民K歌的数据可以看到,这款产品的用户关系有强关系和弱关系组成。
玩这个产品的都是对音乐感兴趣的,且各有各的类型,兴趣驱动的弱关系占了很大的比例。通过喜欢的歌曲类型,实现群体的自然划分,并关注唱歌好听的群体达人。
由于兴趣驱动的弱关系原因,K歌中有个家族功能,书中说道很多用户会没事换昵称,换头像,换歌曲封面,对唱歌好听的人给予支持,甚至通过QQ或者微信建群组建家族。为此,腾讯在17年3月份,增加家族等级,家族排行,成员列表,作品,而在一个Q的时间里,吸引了200万用户进入。
家族成为了K歌最重要的催化剂,这些成员有极高的活跃度,成员在选个,分享,扩散,评论,互动,会产生角色分配,主唱,女神等角色,同时这其中的成员打赏,歌曲讨论则进一步形成互动能量。
在对K歌数据的分析中,发现:
微信好友和群的分享次数达到54%
朋友圈分享次数达到20%
QQ好友和群分享次数达到20%
QQ空间分享次数达到5%
新浪微博分享次数达到1%
此外,书中也提到,这款产品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比如60%~80%的用户会和强关系好友沟通,比如很多子女居然通过这个产品和父母沟通,同时父母也会给孩子点赞,送花。
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小群,已成为目前用户的下意识动作。
通过分享每天为全民K歌从微信带来超过10万的新增下载,从这点看,除了客观认识到腾讯自由入口的作用,腾讯在社交领域的理解和MVP机制才是精髓,不断的通过对用户的深度理解,以及对数据的理解,尊重,也是促成这些产品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因素。
全民K歌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利用强弱关系,小群比较心态,以及家族,兴趣人群的团队比拼打赏促成的。
如果要从人本出发,微信的广度也足够容纳了不同群体的人群,但是如何针对这些人建立分享机制,不但是外部简单的信息分享,在产品内部要具备社交基因,在目前多数的企业中,我们看到的是注重外部分享通道建设,怎么把信息发出去,但是如何在产品内部形成互补的机制,比如书中提到的家族,等强社交基因的产品是很关键的。人的理解,决定如何构建这一基础和能力。
关于微信读书和全民K歌,都应用利益驱动(买一赠一,赠一得一)及荣誉驱动(好友排名,全民K歌擂台)
关注小群效应-Small is beautiful
在更小的,更强化的关系中,越能发挥更大化价值。
社交网络已经是在获取用户,订单转化的核心渠道。
人们已经从大广场,大社交圈分享状态,迅速进入小群沟通和分享状态。
今天,信息负载之后,社群已经面目全非,在极度垂直的社区之外,大家的活跃半径在各种群组中,这也变成当下的社群最佳体现和实际运营落脚点。
一个社群会分化为多个小社群,成员可以协助将跟多社群连接起来,而连接的这些人,不一定是大V,但很重要,却是大节点。
大节点并不是有很多的粉丝的大账户,而是具备极大影响力的用户或者账户。
大型社群及其高价值效果是由无数小社群构成,用户活跃在小群中,容易更受小群影响。
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的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现象,称呼为“小群效应”。
人人想进大群,人人多在小群活跃
亲朋好友
同学同事
同好密友
这三类构成的规模不超过20人,社群最小规模,但是坚实的存在。
在大群中,人多,噪声大,用户加入后,基本上最多的操作就是关闭消息提示,无意义信息打扰过重。
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
短裙松散沉默,小群紧密活跃,这是目前的典型特征,而优秀社群要满足三点:
人们相互认识
互相信任有加
高度活跃
大型社群面临的考验
社群组织方式:通过什么方式,将无数的小圈子,小群牢牢凝聚在自己周围?
信息传播扩散方式:穿透触及无数小群,影响和覆盖应有目标人群?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