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2020-01-04 03:07:02) 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_精选读后感4000字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青年:梦也许会破灭啊!

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这一点请注意。目前“自卑情结”这个词似乎在使用的时候与自卑感是一样的意思。就像“我为自己的单眼皮感到自卑”或者“他对自己的学历有自卑感”之类的描述中全都用“自卑情结”这个词来表示自卑感。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用。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 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例如,前几天就有人说:“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

>> 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青年: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啊?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 那些想要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这样的人恐怕你身边也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优越情结。

>>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 如果那个竞争对手对你来说是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 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曾看过一个问答。有人问,怎么才能坚持读书。他说,当你使用了“坚持”这个词时,说明你把它当成了一项任务,而读书这件事情不应该是任务,而是乐趣,当你找到阅读的乐趣,自然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 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

>>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 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我总是惊叹于哲人的话,常有一言惊醒梦中人之觉

>> 辅导顾问不改变被辅导者的人生吗?

哲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也许看到这里,大家也不禁觉得“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感觉

>> 用先生您自己主张的目的论来看也许是这样,但我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如果不顾父母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认为让他们生气是他们的事情,但是这也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啊,这不是违背了人的感情需要吗?

>> 那也许是你与父母或哥哥之间的关系又或许是工作上的人际关系。

>>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格尔迪奥斯绳结”

>>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 不参加集体活动而喜欢单独行动,

>>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 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可是小孩子不明白,赞美不完全代表了纵向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树立信心,感受到爱和温暖

>> 的确。我在想要表扬他人的时候,心中多少也会有些“操纵”意识。企图通过说一些恭维的话来讨好上司,这也完全是一种操纵吧。反过来说,我自己也因为被某人表扬而被操纵着。呵呵呵,人就是这么回事吧!

◆ 有鼓励才有勇气

>>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突然明白了。不赞美并不代表不表达感谢,我们不赞美孩子,但是对他说“谢谢”

>> 如果能够真诚地说声“谢谢”的话,孩子也许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