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外人》_精选读后感_800字
(2020-02-14 15:20:08) 读后感 -
《局外人》_精选读后感800字
局外人是周五看完的,实习的空余时间看了一会儿,回到宿舍把它看完了。(看的纸质书咯)看完之后便想要把加缪所有的作品拿来一读。
大二上学期读过加缪的《思索死刑》,那时觉得写的不好,废话比较多,而且关注的点也比较奇特——死刑的惨状,容易发生冤案,死刑就应该大肆报道……这样的观点用一本书在书中极力渲染,用法律人的说法就是,十分感性而难以说服我。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陈兴良的中国死刑检讨,觉得两者真是不能比。
今天,才深刻的体会到,评论这本思索死刑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上,站在作者的身份和文章的体裁上看。加缪是记者,是文学家,散文家,他不是一个法律家。他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道主义作家。无疑,他的作品的确优秀,但我不能拿该作与一个学术论文相比较。所以我想给加缪一个肯定。我否定从前我的看法,我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深刻实在是不严谨也大错特错,同时应该感谢这样的先人在那个时代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否则今天的我们仍然不会思考死刑的存废问题——尽管贝卡利亚早早就有了这个观点。但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深入人心也需要时间和牺牲。
局外人篇幅短小,但这短小却十分的厚重。因为这十分的深刻,这样的文学作品直指观点,毫不废话。
在这本书中,所有的人都是局外人,只有默尔索这个被告——当之无愧的局内人,被局外人抛在了一边。以看似正义的法律宣判这个人,而诚如译者所言,这体现的是司法的虚无,法律的虚伪。他们是以程序上的正义给局内人安排着戏码,不关注案件的来龙去脉(所有人包括旁听的民众都不关注),却纠结于被告的品行问题——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所以他被判了死刑。
跛足的正义来的太慢,而致力于实现的程序正义或多或少的冲击着这正义,过分关注程序正义的今天也要关注实体正义,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够两全。(借用冯象的木腿正义言)。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