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入门》读后感_3500字
(2019-09-30 19:28:40) 读后感 -
《世界经济入门》读后感3500字
二,世界经济的基础
迅速增长的人口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使资源的储量和产出速度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工业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更加剧了人和环境之间的紧张局面。
以西川润所研究的开发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人与财富、人与环境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本身。如果经济发展不能给人带来幸福,那这样的发展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人口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曾经这样评论19世纪的英国:英国的人口问题不是绝对的人口过剩问题,而是“相对的过剩人口”问题。换句话说,人口的问题其实反映了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不够合理的问题。
贫穷的地区为什么希望多生孩子?某些宗教为什么鼓励生育?从本质上说都是生物面对严酷生存环境的适应本能。通过高生育率来对抗低生存率,保证物种的延续,这跟大海里一次产卵几个亿的鱼类的生存策略并没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的是,但凡物质条件稍微富裕一点,人都会开始关心自身的生活质量,更愿意自己来享受财富,而不会说急匆匆地生上一堆孩子。
城市化的进程和乡村同步萎缩也是一样的道理。城市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机会、更光明的前途,对大部分人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出身在农村里的青年,肯定会选择去城市寻找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就算他们没混出什么名堂,也不太可能再主动返回荒凉的乡村,因为只要能留在城市里,就算成为城市的底层,日子也比在乡下过得要好。
对于生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之后,肯定是会想着如何多活几年,更好地享受人生。恰好现在的医疗条件又有办法满足人们的这个需求,人就活得越来越长,于是高龄化就这样产生了。和不想生育的问题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老龄化社会的现象,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不足、消费萎缩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形成了财富的代际区隔,为未来的社会埋下一个难以察觉的隐患。
关于财富代际区隔,英国金融时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数据,2017年英国一部分年轻人的收入已经开始赶不上他们父辈的养老金了。在我们国家,也出现了某些地区和单位的养老金超过了新增就业人口工资的现象。老一辈人占据了大量财富,为数众多的新生代却天天为前途发愁,我们的下一辈很有可能比我们过得更差,这样的趋势很值得人们警惕。
关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书中提到了利用外国劳动力来进行补充的思路,并认为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是世界人口流动的大前提和基本保障。这提示了人口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因为人们进行移民的原因,依然是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
所以,讨论人口问题不能单从数量多少去思考,也不要将眼光局限在城市人口过剩、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快速积累与分配方式变更之后,一部分人没有分到足够的蛋糕。要解决问题,不能只能考虑怎么在现有的盘子里重新划来划去,还是要多想想如何创造出新的蛋糕。用伟人的话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人要吃粮食,人口大量增加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粮食短缺问题。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即使以现在的耕地能力计算,粮食的整体产出在纸面上也足够养活世界上的所有人。粮食短缺问题之所以存在,则是因为粮食消耗大国不一定是产粮地、肉食生产消耗大量谷物以及生物燃料发展等原因。同时,贫穷国家还存在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粮食产出与消耗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局面,至今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有人在挨饿。
而对于已经基本摆脱了饥饿问题的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问题主要又表现在粮食自给率和农业产业政策上。
粮食自给率很好理解,就是一国自己生产的粮食占总供应量的比例,这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粮食自给率越高,则国民的生存越不需要依靠外界供给。当前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农耕文化影响、工业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粮食自给率都比较高,而发达国家因为自己搭建起来的全球贸易体系和工业分工体系的原因,粮食多依赖于进口。
农业产业政策是基于粮食自给率这一问题衍生而来的。目前为止,一个国家尚不可能完全抛弃农业,因此如何对待本国的农业以及农业人口,保证国内农产品供应稳定,同时不被他国廉价农产品挤压到破产,是一个关系重大的战略问题。目前各国都希望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技术化等手段提升本国农业生产的质和量,因此就造成了诸如农业保护主义、贸易战之类的现象。
西川润以日本的粮食政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可能有些朋友知道,日本通过立法、实施保护性收购价等方法来保证国内种大米的农户有不错的收入,这样的话就会始终有人愿意种田。而且,在贸易上不管其他商品怎么做,大米的自由进口从来都是没得谈,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内的农户们不会被廉价的进口粮挤得破产。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自给率。
资源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西川润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有很精辟的论断,他说,不可再生资源的危机,包括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与其说是物理上的危机,不如说更是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相关的危机。
以往的全球产业链,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是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供给国,其原本的策略是利用高价的工业制成品去换取大量的廉价资源。但是,当发达国家的产业越来越依赖于低成本资源时,原本的供给国将资源变成了挑战原有国际秩序,争夺话语权的武器。一旦产生冲突,供给国就掐断资源的供应,反正没原材料没法开工,着急的是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们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产业命脉被握在了别人的手中,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此也不难理解,美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油页岩等技术,试图在美元石油体系被动摇之前为本国争取到能源战略上的战略空间。
可再生资源的主要问题则是过度消费和浪费所造成的资源再生能力下降。这个局面和我们的财务管理很像,如果只消费资产每年产生的收益,不动用本金,那么光靠利息就能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但如果因为花钱太厉害或者投资亏损等原因伤害了本金,则不仅资产收益会下降,资产本身也会被逐渐损耗,陷入一个越花越少的局面。不论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都是恢复远远没有消耗得快的局面。
二氧化碳排放、沙漠化、水资源污染、森林资源危机、流行病等种种环境问题,都是来源于工业化生产吞噬资源和浪费资源的固有缺陷。而且更坏的消息是,人类消费的资源和能源有很大一部分白白浪费掉了。
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我们开动任何机器都会产生热量,冰箱会发热,汽车也会发热,这些热就是燃料没有被机器用来工作,而是直接消耗掉的能量,被称为熵。实际上,我们目前用的机器对能量的转化效率还很低,能源变成熵跑掉的比例远大于用来工作的比例。
另外还需要批评的是消费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意识潮流。不停地生产、消费、废弃、再生产,是20世纪下半叶经济爆发式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如今消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饮食和日用等快速消费品领域,原来认为消费频率很低的电子产品甚至汽车等,都纷纷被引入快速更迭换代的模式,一年一个新款,三年一个时代,刺激人们更多地买买买。从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消费是最有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动力,但这样大规模地生产和消费肯定会对环境造成的极大压力。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加以考量,使用自然资源,依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制造出各种工具,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甚至是根植于人类这一物种进化历程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使用工具”。因此能用最大效率改造自然制造工具的工业化就成了人类的优先选择,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可以约等于工业化过程。
从19世纪开始,工业化呈现出规模化、剪刀差、数量扩张的特征,由于当时人类活动占据地球表面资源的比例并不大,通过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来驱动大规模生产的野蛮做法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许多我们如今很熟悉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生产关系,实际上都是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
例如,城市化最早出现于圈地运动时的英国,工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因此逼迫了自耕农和小农业生产者加速破产,进入城市被工厂集中起来管理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人逐渐抱团,组织起来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进行斗争。于是,在有利益妥协协商机制的英国产生了工党,在倡导理智和效率的德国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在资源最为匮乏矛盾最为尖锐的沙皇俄国产生了革命。所以,工业化的历程就是近代化的历史这个说法,一点不为过。
综上所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日不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也就很难发生逆转。反过来说,如果不再把对自然的改造和经济增长当成发展的唯一追求,那么现在困扰人类的资源短缺、劳动力短缺以及环境恶化的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