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读后感_2400字
(2019-08-03 19:44:26) 读后感 -
《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读后感2400字
《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小结
- 说,二八三次方原则
不断追求一个系统里面更加精华的部分,提高效能
举例:
想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首先,绝不一开始就看书,绝不会买本什么入门书。我会打电话,找一个这个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然后问他列好的三四个问题,最后再请他推荐给我一两本经典的入门书,以及一两本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书。这样我给两三个人打过电话以后,就会拿到一个行业的入门书和热门书清单。
请注意,刚刚的过程就是在进行第一次二八原则:我在找最核心的人拿到80%的信息。那么,这些书我要不要直接看呢?不要,我会先去浏览一本书的豆瓣页面,把排名前三的好评和差评全看完,这样基本上大众关于这个领域的两派思想我就都了解了。
那这个时候还要不要看书呢?还是不要。继续去看第二本书、第三本书……你会发现,有一些观点会被重复提及,那这些观点一定是这个领域里面最核心的观点。还有一些观点良莠不齐,听上去各有优点、缺点,这些东西你可以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再把这些想法和对于观点不同的说法,丢给那些专业人士。
一般我那些朋友会问:“哇,你怎么会问这么深的问题?你真是太聪明了!”其实不是我聪明,这只是我的第二个二八原则。
我承认,这样没有精读一本书好,但是书里面的精华对于我来说已经够了。接下来,书和书之间的趋同点,自然就不用去管,你只要再针对其中的不同点问一两个人,基本上能回答这些细微区别的人,就是真正的第三层二八高手。的确,我这样成不了真正的专家,但是“显得很专业”是绰绰有余了。我基本上花1的时间就掌握了别人64的精华。
一个人牛不牛,其实并不是看他知道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他能应用多少知识。
成长的态度:眼界、思辩、开放
成长的层次:从小白到高手的四个阶段
第三个要分享的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学习模型,它告诉我们,学习有四个阶段:
“知”代表知识、知道,“能”代表技能、能力。
第一个阶段叫作无知无能——你既不知道怎么做,也做不好。
第二个阶段,你学到一定程度变得有知无能——你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你做不好。
第三个阶段,你通过不断的练习,开始有知有能——当你认真做的时候,你就能做好,也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你就能做好。
最后一个阶段,随着你不断地重复做这个事情,你进入无知有能的境界——你不用刻意做,也还是能做好。
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无能,主要靠学习。
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主要靠练习。
从有知有能到无知有能,主要靠反复练习。
学习是有瞬间快感的,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但是练习却是一个持续、缓慢而又渐进的过程,甚至充满着挫败感的过程。如果这个人受不了挫败感,他就一点都不愿意练习了,更不要谈熟练了。
到今天,可能在好多领域,你都有了眼界、观点、思辨,却根本就没有一点技能,就是因为你太享受学习的瞬间通透感了,根本受不了练习阶段充满挫败感的一板一眼的死磕,更不要说你会重复到自己无知有能了。
- 说, 成长的方式:721法则
答案就是“721法则”——你大概需要花70%的时间练,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10%的时间自己去学习。
小结:
二八的三次方原则:带我们进入成长的高效能区,这种永远可以更好的信念,让我们不断往前再精进一点。
眼界开阔、独立思考、保持开放:是我们要一直践行的成长态度,放、收、再放的过程缺一不可。
无知无能、有知无能、有知有能、无知有能:是练成任何技能必经的四个阶段。尤其要警惕,不要只享受获取知识的快感而拒绝练习时笨拙的开始,这样永远无法成为高手。
721法则:一分学习、两分交流、七分练习,这才是学习与练习的正确比例。
三人成长系统:它告诉我们,成长一定要找到三个人的支持系统:一个是导师,指点你;一个是伙伴,陪伴你;一个是竞争者,不断地挑战你。
成长其实永远没有舒适区。所谓的精进,就是一个持续的、快乐的、保持不适的过程——成长过程是那么不适,但是结果又是那么愉快。
- 说,选择与纠结,
人们对未来的决策思路有两种:
一种是愿景导向,就是未来有个很美好的愿景,为了这个愿景,再苦也要选。
另一种是后悔导向,就是未来不一定好,但我们做个选择的目的就是不让未来后悔。
所以,当我们面临几个选项,要在很短时间内做出选择,而来回纠结,不妨问问自己:
假如,假如这两个选项,过了两三年后,你分别都后悔了,那会是什么样?你觉得哪个后悔更能忍受一点?
假如,你不想让那个特别后悔的后果发生,面对当下这两个选项,你会做点什么?
- 说,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一:放下固有的成见,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
思维习惯二:用尽办法,迎难而上
有时候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发泄心中的郁闷与逃避,这是人的本性,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的成就,基本上就是要看你能多大程度上克服各种…人之常情…,不能遇见困难就想逃避,事情还是要去做,要去解决的,不可能因为你烦了、厌了就不用去做了,所以静下心来勇敢面对,尽力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是我们面对困难该有的态度。
思维习惯三:富人思维
思维习惯四: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理性决策
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纠结,不知道要不要做的时候,我们要先想清楚做这件事你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是什么,权衡之后,就会有所选择。
思维习惯五:交换之前,先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
比如说求职,夸夸称赞自己有多优秀,不如让老板知道你能为他的公司带来什么利益来的有用。
- 说,偷懒
现在偷的每一个懒,都可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挖一个坑。
每一次的努力,都会实实在在让我们变得更好,不仅影响你的当下,还有你的未来。而偷懒,其实是提前预支了不属于自己的舒适。当未来某一天,你需要某个技能或特质帮自己度过难关时,却发现自己早在过去的某一天亲手扼杀了它,由此而后悔不已。偷懒的反面是坚持,坚持总是不易,需要咬紧牙关。当我们在偷懒的时候,想一想别人都在努力地给自己铺路,这样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 说,二八三次方原则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