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_1100字

(2019-10-05 03:53:50) 读后感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1100字

有人说这是一个文青展示自我矫情,也有人说这是个过度粉饰的故事,有人说这不过是个爱上爱情的小三的故事。但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如后传里说的,这只是个寻找自我的故事。

很多人不明白爱情该是什么样子,虚无主义赋予一切虚无的涵义,如果终将走向消亡,那过程好像又都不重要,意义本身也是人为赋予的。可大家都不想承认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团虚无,要用力证实一下自己也活过。

曾经有人问我:“又或者要么做个天才,要么做个情种。”,后来它顿了一会儿却又说:“但如若两个都不是呢?”

对啊,如果两个都不是呢?就好像一旦我们被天才或者情种这个团体排除在外,就再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活过了一般。诚然,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是天才,于是只好努力过得像个情种,给爱情赋予一些超过其本身许多的重量,

作者大概是其中一员,他努力把爱情视作死水里唯一的波澜,一种永久不消散的激情,而徐晨认为爱情是毕生的梦想,一种穷其一生去证明自己脑海里的梦幻能够真实存在的追求。还有人(比如我),因为过得太孤寡,一辈子都在追求别人的理解,还有别人,想要长久的陪伴与关怀,此间种种,都是努力想要给一个毫无意义的人生增加的重量,与爱情本身不太相关的重量。

无论那是一种用尽全身力气去行动的不保留,还是大脑指挥着不能服输的克制,它都是将重心毫无保留抛掷到别人身上的生活方式,从此以后生活的原点就不是自己了,那是附加的重量,但又好像是必须经历的附加,如果从未经历过,就一辈子不能得知这个重量是可以卸下的。就像廖一梅说的,痛苦与爱并不伴生,爱是爱本身。

于是后来她说:“我会变得坚定、坦然,而且安详,而你将不再爱我,我可以自由地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

这也是她在这一次爱情的追逐里获得的感悟,故事的最后谁也不知道陈天对她是怎样一种爱,可能是单纯对幼女的执着,也有可能如她期望的那样是毫不保留的激情,在他和沈雪努力分手的结局之下,一切似乎都说得通,但是作者没有去求证,这一切意义也都不大了。因为她褪去那种强加给爱情的重量,才能让目光又看向自己,只看向自己,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而这种自由之下,爱才是爱。

只有当爱不能被定义为救赎,慰藉,激情,幻想或任何一个别的词语的时候,爱才真的有意义。

“又或者要么做个天才,要么做个情种。”

“但如若两个都不是呢?”

“都不是也没关系,你已经是你了。”

(由于和我自我发觉的过程有着同样的内核,让人看得惊心,做不到客观评价,私心加了一星。)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