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读后感_1800字
(2019-08-20 01:15:14) 读后感 -
《王蒙的红楼梦·讲说本》读后感1800字
#书山寻路|学海划舟【2019你好】# 〔第四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红楼遗梦,一入难醒。之前读了两遍红楼,心随情节而起伏,情随宝黛别扭之纠结,感慨不同人物之命运,悲悼家族腐化之无救。
一直听闻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被称为红学家,然无详阅其文,近几日有幸读王蒙先生评红楼讲说本,也是算给我一个红楼导读,引发一些思考。在这之前先说说王蒙先生,他任过文化部部长,并且是作协的主席,深谙为官之道,仕途官僚之规则,对于红楼的分析有点阶级派系,上纲上线的味道,其次他本人也并非是专业的红学家,主要是从其个人的阅读感悟对红楼的解读,总体来看,此书讲话稿合集对于红楼人物的形象描写细腻,细节把握较多,适合作为读过原著的读者的导读之物,对于理解红楼会进一步理解,但是深度不足,达到专业的红学解读还欠笔力。另外,我们要清楚本书是讲话稿,自成体系,非书面化的严谨,之后的几个专题解读对于当今红学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一些争论不休的未解之处都做了简要说明,这也是对于我们了解红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这儿附下我之前写的拙文,与大家共享。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空前绝后的小说巅峰,估计再难有人可以逾越。红楼一书,争论颇多,时至今日,尚未定论,成为学者和红学家的攀爬之峰。从小学时候断断续续听过一些红楼的经典故事情节,最熟悉的莫过于黛玉葬花,而真正仔细去品读是从高中开始,便深深的喜欢上里面的每一个情节,每一回的文字,细腻而又不乏味,切近生活而又不枯燥;喜欢宝黛的感情,细致缠绵,喜欢湘云的活泼嬉闹,喜欢探春的真才实干,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从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角度来看:据顾平旦统计,红楼梦全书仅有名字或有绰号的就有774人,红楼梦全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是又不混乱,仔细理清,所有人物的关系从贾府出发,通过婚姻加强四大家族的关系,全书最开始就通过冷子兴这个局外人的视角向读者理清这个关系,并且通过小和尚再一次暗示了四大家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全书的人物数量,全书人物共有千余人,有名者七百多人,而这些人物的出场和着墨笔调都有精心的安排,全书人物安排主线为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与他们一起出场的丫鬟和仆人为人物的构成主体;而另一方面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是写作精湛,主要通过日常的事件处理,交流对话,赋诗作词,嬉戏玩闹等具体情节一一展现,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事件佐证,但是这些刻画人物的情节又详略分配合理,比如著名的情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酣睡,而丫鬟仆人的形象通过三言两语的对话,一个小插曲的动作来刻画,真的是不得不佩服曹老刻画人物技艺的高超。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红楼一书的内容涉及小说,古诗,辞赋,歌曲,填词,灯谜,药方,神话,医术,服装文化,巫术,佛学,道术等众多内容,包罗万千,无所不有,可谓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从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说,第一遍的阅读就是注重情节的发展,并且半文言读起来速度比较慢,每次最多读三回,随着情节的发展,任务出场越来越多,一边读一边看着人物关系图对照关系,一边摘抄书里面的诗词歌赋,这就是我初步的阅读方法,比较注重基本内容的熟悉,当我读完之后会有一个情节的大致把握;其次是读第二遍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看完一些评语之后带着这些评语去读全书,又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对于红楼里面更深一层次的内容有了理解,比如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比如王熙凤,管理能力的艺术,比如探春和熙凤;官场规则的刻画,比如贾雨村的求官之路。总之,常读常新,常读常有收获。
从全书的历史意义来说,红楼一书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社会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官僚阶级,(官场的腐败和堕落),世家大族的生活现状(骄奢混乱),基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刘姥姥);另一方面是个人价值的追求,追求修仙炼道贾敬,追求及时行乐的贾赦,读书致仕腐朽的贾政,不屈封建家族婚姻的宝玉黛玉,不甘压迫的晴雯,通过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面。
毛主席说:不读三遍红楼梦,不算是一个中国人。虽然是毛主席说的,但也有点要求过高了,在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读红楼梦的人确实不多,更不用说读三遍去仔细的去深刻钻研。在这个忙碌的时代能有时间读读红楼梦,何其幸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