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宋画三讲》读后感_1500字

(2019-08-18 18:06:50) 读后感

《宋画三讲》读后感1500字

这《宋画三讲》分别讲述的是:李公麟的人物画《西岳降灵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写生珍禽图》和夏圭的山水画《溪山清远图》。

一、李公麟的人物画《西岳降灵图》

苏东坡对他的这位好友(李公麟)评价极高:“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作为“宋画第一人”、“人物白描宗师”,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更是成为后人学画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代代相传。
“白描”又称“线描”,是最具特色的中国画绘画技法之一。
历史上,中国画纯粹的线描技法,以下两类最为常见:一是铁线描。笔力均匀,线条粗细无变化。春蚕吐丝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都属这一类型。代表性画家为东晋的顾恺之,从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高古简朴的用笔。
二是兰叶描。兰叶描是表现丰富的衣纹曲折向背的一种线法,这类线条具有极大的活力。特点是笔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时快时慢,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
后人称之为“白描”的技法,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略施淡墨以渲染,多用于画人物或双勾花鸟画。
李公麟终其一生所追求、实践的,正是这种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线描技法推到了最高、最纯的阶段。
“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李公麟
我们要讲的《西岳降灵图》,是李公麟白描画的大手笔之作,画的是西岳大帝下临凡间出游巡猎的场景。因为道教认为神仙具有普通人的外表,会隐迹于世俗人群中,所以也有学者考证,这幅画其实是一位皇家“大人物”及其家庭出行游猎的真实写照,它既是道教画,亦为风俗画。

二、宋徽宗的花鸟画《写生珍禽图》

作为艺术家,宋徽宗却是中国两千多年皇权历史里,352位皇帝中最成功的天才与全才。
《写生珍禽图》是水墨的纸本手卷,对景写生、笔调朴质,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全卷长近6米,描绘了画眉、喜鹊、戴胜、斑鸠等不同种类的珍禽。
宋徽宗有种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对花鸟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观察。他就这样专注于花卉、禽鸟的写生,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中国的学者称之为“格物致知的精神”,西方学者则称之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
宋徽宗不仅个人的艺术成就登峰造极,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他还亲自主持“宣和画院”,在公元1104年正式将画学纳入科举考试,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李唐、苏汉臣、王希孟等都出自这个画院。他还搜求古今字画近万件,令人编纂《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为中国美术史留下最宝贵的资料。

三、夏圭的山水画《溪山清远图》

著名美学评论家蒋勋曾说过:“南宋显然是山水画留白产生的关键。”
“留白”,是中国绘画对世界美术史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用最为精准、洗练的线条和墨色,表达最为充实和悠远的意境,用看似未完成的画面空间,描绘已经完成的想象空间。
夏圭的这幅纸本长卷《溪山清远图》,正是一幅让我们欣赏“留白”艺术的传世佳作。
到了五代的时候,大画家荆浩率先发明了“皴法”——就是用毛笔的侧锋,在线描勾勒的轮廓中,扫出大山的体积来,而非填色。这样大山与岩石就有了粗糙的肌理,有了厚重感和阴阳对比。
有人称为“大斧劈皴”或“拖泥带水皴”,其实就是“斧劈皴”夸张到极致。让毛笔的笔锋呲开来,粘带着水墨,在纸上迅速扫刷出一大块面积的线条,再用更淡的水墨重复渲染……以达到苍劲立体的视觉效果。
夏圭的皴法所形成的山石的“立体感”,是因为后来有学者称夏圭是东方的“立体主义”。
三次讲座的主角——从《西岳降灵图》到《写生珍禽图》,再到《溪山清远图》——都是长卷画。这是世界美术史上,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创举。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