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_读后感_1100字

(2020-01-02 23:14:31) 读后感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_读后感1100字

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对待万事万物的理性态度,探索,怀疑,实证。书中前半部分讲述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故事,他们的做法正是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解。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最大动力,是好奇心的驱使。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呕心沥血,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经历无数艰辛和反复之后,人类才终于能够对宇宙的概貌有了基本认识。每一次的火炬传递,每一次的认知革新都是在艰难坎坷中前行,绝不是轻易得到的。和当时读完《时间简史》感觉有些类似,对科学家更加钦佩和崇拜,这些猛人付出毕生心血,他们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把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后半部分是天文知识科普,也讲到了具体操作,比如18世纪的天文学家如何测量日地距离,这是天文学第一问题。之后新的行星被发现,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也在逐步更新,而小小的太阳系的尺度与遥远的恒星世界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银河是由难以计数的恒星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第一个看到银河的是伽利略。望远镜是人类研究天文学最主要的工具,伽利略是把望远镜伸向天空的第一人。

现在得出的宇宙年龄是137.98±0.37亿年。哈勃观测到所有星系都在互相远离,表明了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中。随着天文观测的深入,观测精度不断提高,天文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宇宙不但不是减速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各个时期的加速度还不一样。因为宇宙膨胀,遥远的星系是在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的,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星系已经退出了我们的视界范围。宇宙的整体是无限的,宇宙的可观测部分却是有限的,这就是可观宇宙的大小。因为宇宙一直在膨胀,所以当我们向太空深处极目远眺时,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其实远远超过宇宙的年龄138亿光年。

宇宙的命运最终会怎样,总觉得这个问题很残忍。所有对此问题的回答都是现有人类智慧下的回答,也不可能得到最后的验证。作者给出两种主流观点,进行了分析说明。其他还讲到暗物质、暗能量、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等,蛮通俗易懂。

星空在我看来是智慧和浪漫的象征,美丽神奇而又深邃浩瀚,百亿年默默无言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令人惊叹的故事。星空是一首交响乐,星辰大海就是她的琴弦。一部人类探索天文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科学的历史。目前为止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神秘的宇宙只不过是向好奇的人类稍稍敞开了大幕的一小角而已,还有太多太多未知与震撼等待人类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