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2020-01-13 16:29:07) 读后感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_精选读后感4000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破解《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与这本书相识的契机,是看到一个微信读书的书友的在读状态,于是就被书名所吸引《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啊!抱着那颗急切想解惑的心,我放下了其他所有在读的书籍,决心要先学习正确有效率的读书法,再开始全新的读书体验。
抱着疑问和期待,我开启了本书的阅读。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作者一直在强调阅读纸质书和要用笔记本做笔记的事实,我一再的怀疑过这是不是一本已经过时了的书籍…但强烈的好奇心和功利心还是促使我耐着性子读了下去。而作者自始至终一直在强调的读书笔记法,居然让我越看越觉得有趣,越看越想要尝试!因此中了作者的毒,就从这本书开始,现学现卖尝试了一些书中提到的方法做笔记,也结合了自己的现实状况,在具体的实施的时候做了调整。其实,整本书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那句老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至于怎么去做这个读书笔记,作者很详细的描述在他的这本书里了,细节还是建议去原书里看吧。我边读着每一章节的时候,在书里留下了一些感想,同时一边打开了手机里的记事本功能,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和总结作为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现在我把他们再组合,提炼,成为一篇完整的书评,
首先,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平凡记忆力的普通人,我们会忘记曾经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甚至读过的书,那些看似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读的书籍,最后可能在日后也不再被想起,想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可惜!?与其读后就忘,还安慰自己那些所看到的知识和书中的好词好句总会在某一天在记忆里被唤醒,但事实上,它们再也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所以这本书的主旨就是教大家如何从选书到最后把自己所读的真正消化变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过程。也许操作起来确实有点麻烦,但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效的,当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适当调整这里面的步骤和方式。
其次,文章的主要部分从各方面完整的讲解了作者自成一体的读书法。作者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成语打比方,让整个读书过程生活化,接地气,很喜欢其中一个比喻,把读书的过程比喻成做菜,选购图书的过程就像去市场挑选菜,做读书笔记就像洗菜、切菜准备食材,而最后由自己执笔,并包含了自己的见解的书评就像是一盘做好的菜肴。
一个读书的完整过程应该分为五步骤:
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应用
选书
由浅入深的选择自己能读下来的书,再去挑战那些稍难,更难理解的书。这样更易于把读书和做读书笔记培养成为一个习惯。
当从一本书里看到一些引用来自另外一本书,勾起了对另外一本书的兴趣,当面对从未接触的一些知识领域,然后在读这本未知领域的书里又看到了新的有趣的书籍,这也是其中一个书架上会越来越多书的原因,而知识面就是这样越拓越广的。因此也验证了,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越读书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越不足。
购书
作者提到了各种购书中(在日本)实用的小技巧,虽然我也喜欢纸质书,但是我也爱现在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的电子书,毕竟方便携带,易于翻阅,还很环保。这也是我读完整本书后,仍然没有改观的一点。
读书和记录
进入了整个读书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一元化”读书法
将笔记和资料存放在同一本笔记里的一元化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点:
①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②按时间顺序书写
③附上日期
④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⑤可以粘贴
回忆起来,自己中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小本子,记录着阅读过的美句,有英文的,有中文的,有些是出自名著,有些出自电影,又或者是语文课上所学的海子和普希金的诗,我都会习惯性的写上出处和摘抄的时间,因为抄写的都是我自己心仪的词句,我会经常翻。还记得读书那会语文老师几乎天天都会让我们写作文,于是就更加觉得这样一个小本子的重要性,那些美好的词句总能给自己的文章润润色。这个小本子上的字句陪伴我走过了整个青葱岁月,当我在迷茫的时候,为我拨开云雾。直到出国后,我开始了异国求学的生活,新的语言环境,新的挑战和忙碌的生活,让我逐渐遗失了当时的好习惯。
“只有把读书笔记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所以,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比较方便的笔记方法。”—引自作者的话
“葱鲔火锅式” 读书笔记法
指把.摘抄书本内的原段落和.自己的理解和感想两部分相结合的读书笔记法。就像火锅里鲔鱼和大葱的绝妙组合所能产生出鲜美的味觉刺激一般,原文的段落语句再结合上自己的所感所想,两者的碰撞也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抄书本内的原段落语句
选择那些自己心动的句子,而不是人人都说好的语句,享受一个普通的读者阅读的快乐和特权。每一本书对每一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读书的感受本来就是一个注重自我体验的事。可能是从以前的应试教中所受的影响,接触书是为了跟别人获得一样的知识,这让我觉得我也也行走在大队伍里,没被落下。以至于读书时总觉得别人说的好就是好,其实有时候有些书当下真的读不懂,觉得乏味,要不然就是读着读着就弃了,要不然就是痛苦的读完,啥感受也没留下。于是读书这件事就够了压力,变成了一件不能够让人心里得到满足的事情。于读书这件事,follow your heart真的很重要!
.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在“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那一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你真的写不出一段完整的描述,那就从一句话开始。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压力,长篇大论的写,读书不是语文考试,选自己觉得重要的,看得懂的来写,写出自己的感想,甚至只是一句看完书后的感叹“这本书真有意思”哪怕只是这样短小的一句话,也能加深你的印象。
本书所讲的读书笔记,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在书中作记号,再从书中提炼出精华的部分,整理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想,都是一种很有效并且能加深印象的方式!
应用
当你已经实施了上面的“葱鲔火锅式” 读书笔记法,你已经在实现终极目标的路上了。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了。
这里的输出可以指许多的形式,可以是跟他人聊起有关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是一篇书评,或者是发表在博客上的感想等等。总而言之,把信息知识积累,吸收,消化,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想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要经过之前的那些过程,阅读和做笔记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创意的实质就是信息重组。那些你所学过的知识,经历过的事,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都是现有的东西,就好比把都它们看成一个个独立的化学元素,去重新组合排列,又变成了新的物质!我想创作就是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吧!当我阅读了这本书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也试着用作者所擅长的联想比喻手法去描述一件事物。因此,从读书笔记开始去积累素材吧,然后再把这些元素组合,让他们迸发出新的化学反应。
最后,作者的许多观点,说的很有道理,并且有许多的方法,让我跃跃欲试,但是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也同样的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就如作者在结尾的寄语里所说的,每个人情况都有不同,希望大家能够从书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求照搬。比如,虽然我很赞同作者一再强调纸质笔记本是对我们在如何进行有效阅读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我实在还是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做到把东西写到纸上。就像某些书友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留言提出过,忙碌的社会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的只是碎片化的阅读,我们的阅读可能是在上班通勤中,排队中来累计完成的。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也是通过电子书这样方便的形式实现的,阅读的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一想到还要拿出本子来记,将会多么打击读者的积极性。因此,在我看来,笔记是要做的,但是咱们要依据不同的情况来,每个个体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你有大量的时间,就像是在读的学生们,那么你可以完全去按照作者所说的五步走。但如果你只是个苦逼的上班族,读书的时间并不充裕,那么你可以选择像kindle,微信读书这种方便的读书媒介。我很同意作者所强调的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书本在脑海里的印象深刻,从而再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我不知道现在市面上是不是有更多的做笔记的软件了,但是其实就算是一个手机里最普通的备忘录,也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记笔记的工具。把想到的,看到的都随时随地记下来,如果有条件的话,以后整理的时候,再把精华抄录入本。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日本人做事的专注,严谨,善于收纳和整理。作者的一些举动甚至让我觉得他已经“走火入魔”,比如旅游的时候也要选个10本没看完的书带去,顺便记记笔记,更甚的是他还要带着书架,这些都是我绝对做不到,也不考虑去效仿的。当然也有很有趣的地方,比如剪报式读书笔记,把书做成手账,很有日本人的风格。把读书这件事做的细致,做的有趣,作者是有多么喜欢读书啊!
我想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一定有别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学习方法和毅力,茫茫书海,如何筛选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何去积累,如何去将别人的观点消化再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都是一个漫长的修炼和锲而不舍的过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从这本书开始,让读书变得更加高效。方法都是试出来的,聪明的你们也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加油你是最胖(棒)的!
2018.6.15 记于堪培拉冬日寒冷的凌晨,窗外刮着大风,杨先森躺在床上看世界杯,而我正趴着写书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