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_读后感_2700字

(2020-01-19 11:34:52) 读后感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_读后感2700字

本书给我的感觉跟当年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样,一下子从另外一个视角打开了历史有趣一面,有趣之处在于以现代的财政制度来分析2000多年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及演变之路,虽然很多读者反馈这本书有点扯淡的是但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发展及衰亡显得不合理,因为政治和经济不分家的,但是翻完本书也没有看到作者只言片语说一个国家的衰亡全是是财政导致的,回到本书的定位,它就只讲了“财政”这个角度,这样才能聚焦,从这一点来看我并未觉得本书但从财政的角度来讲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问题。

回过头去看作者撰写本书的出发点:研究中国历史上最深层的脉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和平时期看财政,战乱时期看军事,维稳必须靠思想控制。在和平时代,对历史演化影响最大的是财政和经济。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必然是政权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几大手段。只有了解政权所有者的财政冲动,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走向。这也是我对这本书兴致盎然的原因,因为它从一个宽广的视角来看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分别用横向的世界维度和纵向的历史维度分析,这样的横纵对比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现代中国的问题。

本书分别从3个部分:探索中的集权帝国、财政时空的繁荣帝国及最完美的集权机器,纵向的历史横跨先秦、秦汉、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宋元、辽金、明清多个朝代,通过各朝各代的财政发展情况来回答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国有企业不放弃、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是中国集权时代的第一个周期:始于秦汉,止于南朝。

这个周期的制度基础是官僚制度上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却仍然残存着一定的诸侯制;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财政税收最初以土地税为主,并逐渐开辟出国有企业、金融垄断,甚至卖官鬻爵等新财源供皇帝挥霍。在这个周期中,各朝各代的皇帝都用他们的方式处理着当时做面临的财政问题,但总体上没有逃出这个框架。

* 汉代最初的几个皇帝面对的是强大的诸侯制残余和崩溃的经济结构,他们采取了鼓励自由经济,并逐渐从财政上收缩诸侯权力的做法,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

* 武帝时期,由于战争财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并以破坏正常官制为代价加强中央集权。

* 王莽时期,惑于复古主义的政治幻觉,政府进行了激烈的、带着计划经济色彩的财金改革,但由于政府干预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太大,导致了政府的垮台。

* 接替王莽的东汉政权仍然继承了西汉的社会经济结构,它的官僚制度、财政制度都是西汉制度的继承和嬗变,同样也全盘接收了西汉的社会弊病。由于西汉后期官商结构的发展,有活力的民间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结块现象,到了东汉则演化成为板结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一直持续到魏晋南朝,严重到影响政权的存续,最终被更加有活力的北朝所取代。

到了这个周期的后期,随着政治的僵化,大量的劳动人口都成了官僚和士族的附庸,他们消失在了国家户籍之外,不再缴税。户籍人口消失、财税不足成了政权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政府变得孱弱不堪,第一周期终于在建立八百年之后,因制度丧失调整能力而崩塌。

“财政时空的繁荣帝国”是中国集权时代的第二个周期:始于秦北魏,止于南宋。

这个周期的制度特征是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和科举制,经济上采用土地公有制,税收上实行较为复杂的租庸调制,并辅以政府机关自我经营的财政收入体制。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和隋,到了唐初,形成了以政府分配和回收土地为特征的公有制。

* 唐代的土地公有制崩溃直接影响了税收,由于大量的土地隐瞒不报,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唐代的经济虽然大发展,但财政却一直不健康,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唐代后期进行了税法改革,默认土地私有制,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两税法,并开始加强各种专卖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国有垄断经济。这些特征传给了五代、两宋,并在宋代形成了庞大的政府垄断。

* 宋代,因为战争成本、养官成本都很高,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专卖制度,并开创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纸币实验。但是由于国库财政紧张时,当权者利用纸币窃取民间财富,导致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系列恶性通过膨胀。

“最完美的集权机器”是中国集权时代的第三个周期:从辽金出现萌芽,在元代继续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则形成了稳定的模式。

这个周期的特征是: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官僚制度上建立起了具有无限控制力的集权模式,并依靠封锁人们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稳定性。这个周期在财政上是保守的,以土地税为主,并逐渐放弃了不稳定的纸币体系,回归更加原始的货币制度,但这套财政制度又足够简捷,足以维持很长时间。

* 蒙古人早期的财政以掠夺和放贷为主,蒙古将领们靠打仗掠夺了财富,再交给中亚的色目人帮助打理,利用放贷获得收入。在掠夺财政、包税制、纸币敛财的共同作用下,元代成为最孱弱的朝代之一,一直缺乏真正的经济恢复和盛世时期。

* 明代拥有着最严密的集权手段,也拥有着最笨拙的财政工具。由于明代皇帝由于对金融无知,发行的纸币没有准备金的概念,成了空头纸币,在明代初期就已经崩溃,变得一文不值。民间为了避免通胀,不接受政府发行的纸币,而是自觉采用白银作为货币。白银的采用是民间自发抵制政府掠夺的行为,纸币被抛弃后,由于政府缺乏制造通胀的能力,明代反而成了金融秩序最稳定的朝代之一,何其讽刺。

* 清代达到了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峰,它兼具了稳定和繁荣两个特点,在康乾盛世的百年之后,经过了多次战争的消耗,仍然能够保持财政盈余。太平天国之后,清代财政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从农业为主向工商业税收转型,并利用信用工具来筹措临时性开支,这种做法同样增强了政府的财政灵活性,并加大了税基。直到甲午战争、庚子之乱后,清代的财政状况才出现了持续的恶化,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进入了帝国的尾声。清朝的灭亡,也让中国丧失了一次和平转型的机会,并为下一个千年循环打开了通道。

我们把三个周期用抛物线来表示的话,从国家整个的社会环境和人民意识的发展来看,该周期应该属于抛物线顶点往下的部分,因为它更多的是束缚住人民的思想和国家对外的扩张进步为代价来发展它固有的集权式财政体系,可以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个体系可怕的稳定性可能让我们永远停留在第三周期内,虽然经济上绝对不会有突破性发展,人民的生活却也并不差。但是到了清末,随着海外影响的到来,中国财政才开始了近代化的路程,并有了突破农业社会桎梏的机会。它曾经充满了希望,却最终被迫回归到国有企业、金融垄断与土地公有制的两千年往复中。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